舞之心論壇


 
標題: [音樂] 法國-世界音樂之旅
system (論壇工友)
超級板主
Rank: 8Rank: 8



UID 407
精華 0
積分 64
帖子 40
現金 196 元
存款 0 元
鮮花 0 朵
閱讀權限 101
註冊 2006-1-4
來自 系統的苦力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6-5-9 23:27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音樂] 法國-世界音樂之旅

世界音樂之旅

法國(西歐篇)




【一】背景簡介
法國是西歐最大的國家,是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土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面積約為台灣的十五倍,人口只有台灣的三倍。

古時候,高盧人住在現今法國所在地。羅馬人、日耳曼人、挪威人,先後自南邊、東邊及北邊入侵。羅馬人為戰亂頻仍的高盧帶來和平,羅馬法亦成為今日法國法律之基礎。法語起源於古羅馬人入侵高盧時代,高盧人採用羅馬兵使用的拉丁語,隨著年代的流傳而有所改變。後來的入侵者也在這個語言裡添加新字彙,同時語言本身也產生變化。有些普羅旺斯省的人說普羅文斯語,這也是源自拉丁語。不列塔尼地區的人說布列東語,是一種類似威爾斯語的Celtic語。沿著庇里牛斯山散布著說巴斯喀(Basque)語及加大蘭語的民族,法蘭德斯省使用法蘭德斯語,亞爾薩斯省及部份洛林省的居民說德語。但是儘管使用方言各異,多數法國人還是說法語。


【二】音樂辭典
(一)cornemuse(風笛)
1. 風笛的歷史
根據德國樂器學者Curt Sachs的說法,風笛的源始已無可考據,第一具風笛發現於西元一世紀,在羅馬的尼羅王時代。當時的風笛可能從亞洲傳入,具有一只或兩只單簧管。在十四紀以前,風笛並未有持續性的單音(drone),之後才有所謂的單音管(drone pipe)與旋律管(melodic pipe)的區分。

雖然一般人提到風笛,直覺會聯想到蘇格蘭風笛。事實上,風笛形制最多的國家是法國。法國人稱風笛為cornemuse,據目前考據所得,法國至少有十六種cornemuse。

2. 風笛的構造
風笛是利用一只動物的膀胱取代吹奏者的口腔,做為氣室,再以一只短管將吹奏者的吐氣導入這個氣囊內,這支短管裡面有氣閥,另一開孔則通至一單簧管。這種方法有兩個優點:氣室容積增大,空氣可利用手肘臂膀等壓力壓出,無須以口腔維持一定的壓力。這種空氣輸送的管子稱之為吹管(air pipe),可以用嘴巴吹氣,也可以用手肘擠壓氣囊的空氣。當空氣壓力改變時,低音管的音高也會改變,演奏者必須以持續的力氣,將氣囊夾在演奏者的手臂內擠壓,同時經由吹管將空氣吹入氣囊,可以說,演奏此項樂器難度很高。

在這個皮囊之上是數支音管(sound pipe)。音管可以是單簧管或者雙簧管,形體多半呈圓柱形或圓錐形。在這些音管中,有的只是發出持續音,稱之為drone-pipe,一般稱為單音管。其餘的吹奏旋律,稱之為melodic pipe或者chanter。至於一支風笛有多少個單音管、多少個chanter,又,每支音管的大小與形狀,都視區域不同,而有不同變化。

3. 十六到十八世紀的法國皇家風笛
十六到十八世紀時,法國風笛的形制與功能產生重大改變。當時的法國貴族迷上此種源自民間的樂器,將它納入宮廷音樂的曲目裡。樂器製作家Jean Hotteterre改善了風笛的性質,加大它的音域,讓它的按鍵系統更精細,持續音更講究,甚至可以斷音。這種改良過的風笛稱之為musette royale或者musette de cour。雖然這種皇室風笛在1750年代後漸漸退流行,但是今日法國多數地方的風笛都繼承了它的樂器學特性,不斷精進,發展出區域性特色。

4.民間的牧羊人風笛
在Marin Mersenne(梅爾森,法國音樂理論家)於1636年所發表的Universal Harmony中,曾詳細描述十七世紀時,法國中部的風笛除了宮廷改良式的musette royal外,還有來自民間的兩大類:chalemie(牧羊人風笛), cornemuse of Poitou(波亞圖風笛)兩種。chalemie(牧羊人風笛)是由嘴吹氣進去,有一支旋律管,兩支單音管。這兩支負責吹奏持續音的單音管大小不一樣。低音單音管bass drone(grand bourdon)比旋律管的主音(key note)低兩個八度,分為三節,共有兩個調音準,扛在樂手的左肩上。高音單音管tenor drone(petit bourdon)比旋律管的主音低一個八度。這支管與旋律管並排一起,用同一個托子(stock)鎖住。旋律管為十二度音程,形狀為圓錐形,內有雙簧。單音管則為單簧管。

根據梅爾森的研究,這種早年的風笛到今日仍流行於奧文尼、柏利、波巴內、摩凡(Morvan),尼佛內(Niernais)等地區。歷經四百年,它的基本結構都沒有太大變化,只有形體大小與音域大小的些微變化。它的氣囊多半用布包裹,音管的托子上面有繁複雕工,彩漆或者白鑞(錫與鉛的合金)的格子鑲工。旋律管的托子有特別的裝飾設計,稱之為boite, tete。目前普遍使用的牧羊風笛中,最早的形款可追溯至十八世紀。

牧羊人風笛又可分為下列幾種:

(a)Grandes Bourbonnaises(波巴內大風笛)
波巴內大風笛是牧羊人風笛中,形制最大者,小說家喬治桑曾在Les Maitres Sonneurs(The master of trumpet)中提到此項樂器。今日,貝利、波巴內、摩凡、奧文尼都還有人吹奏此種風笛。

(b)musette Bechonnet(貝松內特大風笛)
1850年左右,奧文尼地區出現一種新的風笛,樂器製作家Joseph Bechonnet改良舊有的牧羊人風笛,為它加上擠壓式風箱、金屬製的單音管,另外又加了第三支單音管,位於旋律管的後面,調音與旋律管的主音相同。Bechonnet的改良創意受到musette royal的啟發,讓牧羊人風笛的穩定與平衡更好。後來便將這種改良形的牧羊人風笛稱之為musette Bechonnet。

5.從波亞圖風笛到Chabrette
波亞圖風笛源自法國波亞圖省,最早出現在文獻是梅爾森在1636年提及,這項樂器現在在波亞圖已經絕跡。波亞圖風笛對後來的利茅辛風笛(chabrette du Limousin)有很大的影響。這兩種風笛有共同特色,譬如他們的旋律管分為多節,有可掀式的按鍵,上面以穿孔的牛角保護。這種風笛稱之為chabrette,有九度音程。它的單音管的第一節裡有三個內筒(bore),可以上下移動,以小滑板縮短它的長度。和musette royal一樣,chabrette也是使用風箱擠壓,但是因為它的旋律管有內筒,吹奏難度很高,現在已成為奧尼文地區重要的文化標誌。

6.風笛的裝飾
風笛的形制大小不一,法國中部的風笛,有的旋律管主音較高,長約二十公分,有的旋律管定音較低,長度可達六十五公分。

有的風笛造型與裝飾十分樸素,展現製作人的冷靜風格。有的風笛裝飾極盡繁複之能事,使用白鑞、鉛、玻璃片、動物角、骨頭、象牙、雲母、彩漆、印花釉法等。風笛的裝飾主要集中在旋律管的托子。旋律管的托子呈長方形,它的裝飾花紋多半和天主教的宗教象徵有關,包括聖體匣(monstrance,舉行宗教儀式時,由教士舉起的匣子,裡面裝有聖體,供信徒觀賞。通常是玻璃容器,上面有金與銀的裝飾。)、聖心、生命之樹、星星與太陽、皇家之鷹、法國共和象徵瑪麗安等。此外還有各式植物的裝飾花紋,包括花朵、樹葉等。

(二)布列塔尼的傳統音樂
布列塔尼位於法國西北方,在比斯開灣與英吉利海峽間形成一個半島。布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紀從英格蘭渡海而來的克爾特人,說的是布列東(Breton,Brezhoneg)語,它屬於克爾特語群(Celtic language group)裡的Brythonic語系。

布列塔尼以園藝、漁業、觀光業聞名,此地人至今仍穿著傳統服飾,保留獨特的傳統習俗。女的穿戴蕾絲帽,男人一身黑夾克、長褲、寬邊黑帽。

1.布列塔尼的歌謠演唱特色
(a)Kan Ha Diskan
布列塔尼傳統歌謠最重要的演唱特色是所謂的kan ha diskan,它是一種兩人的領唱應答(call and response)音樂,演唱的兩個人,一個叫kader,一個叫diskan。應答部份使用重疊的tuilage。所謂tuilage是領唱唱一段,接著由第二個歌者應答,應答時,第二個歌者必須在他演唱的段落最後,應和領唱的最後一個音。同樣的,第二個歌者唱完,換第一個歌者應答,他的最後一句的最後一個音,也必須應和第二個歌者剛剛唱的最後一個音。這就叫做tuilage,是布列塔尼kan ha diskan歌謠最大的特色。

(b)soniou and gwerz
布列塔尼傳統歌謠的另一個重要演唱傳統個人獨唱,當地人稱之為soniou或gwerz,gwerz這
個字在當地語言裡,也當作抒情曲。這類獨唱曲多半是a capella(無伴奏歌唱)。到目前為止,布列塔尼已經出版了數張無伴奏獨唱音樂,多數曲目非常古老。

(c)Fest-Noz
每年夏季,布列塔尼都會舉辦所謂的Fest-Noz,翻譯成英文是Night Feast,再翻譯成中文,則為晚會。到了夜晚,布列塔尼人會聚集於穀倉或當地的會堂,吃、喝,跳舞一整個晚上,有點像塞爾特人的ceilidh,吸引了無數觀光客。有時一場Fest-Noz可以吸引數百人跳舞,在這類場合裡,跳的多半是輪舞(round)或嘉禾舞曲(gavottes,一種四拍法國古舞)。早年,伴奏樂隊多半是雙簧管搭配風笛。近年,樂器則越來越多樣化。

(d)bombard & biniou
布列塔尼最重要的傳統樂器有bombard與biniou。bombard是一種年代非常久遠的雙簧管,但是它比一般雙簧管要短。依據樂手的心情,bombard吹奏起來可以充滿迷幻效果,或者是像World Music Rough Guide的作者說的──像黃鼠狼被陷阱卡住腳的淒慘叫聲。biniou是布列塔尼風笛,可回溯至十九世紀,目前則有數種不同形制,主要以旋律管的長短來區分。

一般來說,布列塔尼的職業樂手多半使用bombard搭配biniou,這種二重奏是早年fest-noz必備的編制,稱之為couple de sonneurs。這種二重奏,bombard與biniou都吹同一個旋律,由biniou負責提供泛音,其中一個樂手換氣時,就由另一個樂手頂上來,互補互助。

(e)telenn:近年來,由於Alan Stivell的推廣,布列塔尼另一項傳統樂器telenn(布列塔尼箏)也開始復興,獲得國際注目。但是一般來說,布列塔尼fest-noz活動裡演奏的歌曲,還是多半使用bombard搭配biniou,偶爾也會出現蘇格蘭風笛,多半和布列塔尼風笛biniou搭配,使用於純風笛的樂隊裡。此外,布列塔尼還有一種傳統的treujenngaol單簧管,但是二次大戰後,便很少使用了。

(三)巴斯克民歌庇里牛斯山分隔法國與西班牙,在臨比斯開灣的庇里牛斯山兩側,住了一個少數民族,一般人稱之為巴斯克人。根據二十世紀底的普查,巴斯克人口數約為兩百九十萬人,其中八十五萬人住在西班牙,十三萬人住在法國,餘者移民至美國與南美洲。

巴斯克人稱自己為Euskaldunak,稱自己的母語為Euskara。據調查,290萬的巴斯克人中,只有65萬人能說母語,多數居住在西班牙,法國境內的巴斯克人只有七萬人能說母語。據語言學者調查,巴斯克語雖然並不複雜,卻是一種全然獨立的語言,與世界其他語言都沒關係。

據考據,羅馬時代便有所謂的巴斯克人,定居於現今法國納瓦爾(Navarre)地區,他們抵禦了西哥德人、法蘭克人、諾曼人甚至摩爾人的入侵,捍衛了自己的文化。目前,西班牙境內的巴斯克人擁有自己的自治區,稱之為巴斯克國,涵蓋地點包括阿拉瓦(Alava)、查普斯科瓦(Guipuzcoa)、比斯開(Vizcaya)。法國地區的巴斯克人主要集中在亞奎丹省的庇里牛斯/太西洋縣。法國人也稱此地為巴斯克國。

巴斯克人擁有自己的律法,稱之為Fueros,用來節制地方議會的立法,以及仲裁遺產糾紛。巴斯克人居住的地方是多山丘,氣候溫和潮濕,居民多是務農、畜牧、造船,古時他們曾是重要的航海家,在發現新大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該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家產只留給長子,確保農地不分割,形成重要的農場文化,稱之為Caserio。但是伴隨都會化,巴斯克語和巴斯克舊有的Caserio文化漸漸面臨傳承問題。

1.Basa-Ahaideak:這種歌曲演唱時不使用歌詞,而是以虛字取代,換言之,它是沒有歌詞的演唱曲。Basa-Ahaidea屬於Souletin音樂的一支,所謂的Souletin音樂是指上蘇爾(Upper Soule)與阿布利(Arbailles)地區的音樂,位於巴斯克的山區。

(四)多芬地區的里高東舞蹈音樂(Rigodon of Dauphine)
多芬(Dauphine)以前是法國東南方一省,現在通常是指阿爾卑斯山西部、海拔四千一百公尺以上的區域。1349年,多芬成為法國的一部份,當時的法國國王以剛誕生的女兒名字Dauphine為此地命名。1368年,法王查理四世將此地賜給長子,從那時起,多芬便成為法國王儲的封邑,直到1830年為止。

提到多芬地區的音樂,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提琴,因為阿爾卑斯高山區的民間音樂便以精湛的小提琴聞名。據記載,小提琴進入多芬是在1630年,當時有一個名叫Jacuques Neyret的人從加普地區(Gap)帶來了小提琴。迅速成為當地民間音樂重要伴奏樂器。據傳,十九世紀初葉,法王的婚禮,還是由小提琴做前導樂隊。1878-1906年間,上阿爾卑斯縣的首府加普便曾舉辦過十一屆小提琴大賽。

至於里高東音樂進入多芬地區的年代較晚,最早的文獻記錄出現在1850年。所謂的里高東音樂(Rigodon, Rigodoon, Rigaudon)是盛行於十七世紀的一種舞蹈,快拍的4/2或4/4拍舞曲,源自英國。里高東舞曲可以是兩人舞、四人舞,甚至單數都可以跳。它的舞步拆成兩個部份,先是一跨步,然後在原地跳躍一下。歌詞內容則多半是諷刺短詩或一些慧黠言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加普地區舉辦小提琴賽時,也一併舉行里高東舞蹈大賽。

(五)科西嘉的複音音樂
有人形容研究科西嘉的傳統音樂,就像一頭栽進西方音樂的歷史。細心的聽者不難發現科西嘉的音樂就像岩層,從遠古時代到中世紀到二十世紀,不同時代的歌唱風格層層堆疊。科西嘉以宗教音樂聞名,也以民間的複音音樂聞名國際民族音樂圈。科西嘉雖隸屬法國,但是在地理與歷史背景上都更為接近義大利。科西嘉是僅次於西西里、薩丁尼亞、賽普路斯的地中海第四大島,它位於法國南部外海,距離法國170公里,距離義大利西北部卻僅90公里,和義大利薩丁尼亞島僅距離不到十一公里。科西嘉島面積為3352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十四萬人。科西嘉島多山,三分之一的居民集中在海岸大城巴斯提亞(Bastia)與阿雅秀(Ajaccio),其餘遍佈山區,以務農與牧羊維生。科西嘉主要工業為觀光業,此外,當地的起司也非常有名。

據考古,科西嘉島應當遠在西元前三千年前便有人居住,島上至今仍豎立許多遠古時代的都爾門(dolmen,在直立的天然石上擺著扁平的大石頭,為太古民族的遺物,一般認為是墳墓)。有關科西嘉島的最早歷史記載出現在西元前560年,腓尼基來的希臘人在這裡的東岸建Alalia城。西元前三世紀,迦大基人統治這裡,西元前259到西元前163年之間,整個科西嘉島為羅馬人所統治,和當時的薩丁尼亞島合為羅馬的一省,這也是為什麼今日科西嘉人的官方語言雖是法語,但是居民多數說的是方言,此種方言和義大利人說的他斯卡尼語十分類似。

羅馬帝國崩解之後,科西嘉人曾歷經汪達爾人、倫巴底人的入侵,後來也曾受拜占廷王國名義上的統治。之後歷經羅馬教廷、熱亞那、亞拉岡不同地方政權的統治,直到1768年,義大利熱亞那政府將科西嘉賣給法國,其後此地雖曾歷經英國、義大利、德國短暫統治,多數時間都屬於法國,直至今日。

1.宗教音樂
一般來說,科西嘉島的音樂分為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宗教音樂的範疇裡,除了常用的素歌(plain song,一種不分小節的無伴奏宗教歌曲),也常自民間音樂的複音音樂paghiella取材。

科西嘉島自1077年起,由羅馬教廷指派給比薩地區的主教託管,爾後的兩百年,科西嘉地區共建造了三百多座教堂,讓這裡的教堂禮拜音樂特別發達。

2.民間複音音樂paghiella
所謂的複音音樂是指根據對位法作曲,在協和的原則下,參差進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性曲調。科西嘉音樂最大的特色在民間的複音音樂paghiella,它呈現了中世紀最古老的對位法則。所謂對位(counterpoint)是指依據三度中心系統和聲法則重疊之旋律。

(a)paghiella的編制:paghiella通常為三人一組,分為三個聲部,他們常是相識已久的老友,每次都是一組唱歌,演唱的曲目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歌曲,沒有記譜,全靠口述記憶。這個三人組有時有所謂的代唱歌者,有時代唱者與原唱者一起編隊,形成較大的合唱團體。

(b)paghiella的演唱方式:paghiella的複音音樂強調喉音,拍子拖得很長,大量使用裝飾音。有時一個高音要做花腔表現難度很高時,歌者會把手放在耳朵後面,以幫助自己聽得更清楚自己在唱些什麼,幾乎所有的古老唱法都會如此。演唱時,paghiella三人組會緊緊靠在一起,不時碰觸隊友,甚至把手放在隊友的肩膀上,以方便聽得清楚歌聲。如果是在教會演唱,便由領唱站在中央負責指揮。

(c)paghiella的聲部分配:分為三個聲部,分別是segunda、bassu、terza。segunda扮演的角色類似歌唱領班,他的旋律為單音唱法,和中世紀的男高音一樣,他的歌唱旋律大多取材傳統歌曲的旋律模式或者自教會的素歌取材。第二個聲部是bassu,他的角色類似中世紀的contra-tenor,意指和定旋律(cantus firmus)相對置的聲部,與segunda維持低三度平行對應。第三個聲部稱之為terza,他的位置則與segunda維持高三度的平行對應。因此,segunda、bassu、terza合起來變成一種平行五度的和聲。據說這種和聲對位可以直溯至九世紀時。

(d)裝飾音表現:科西嘉的音樂極端強調裝飾音,所謂裝飾音是指一字多音的唱法,通常是由segunda或bassu在原始旋律的某些音上做裝飾,以強調這些字的表現。有趣的是,這些旋律的裝飾即興空間很小,多數歌曲在哪些地方要加裝飾音,是有一定規則與傳統的,代代不能移。嚴格限定了歌者的創造空間。因此,現在較新一輩的樂手嘗試給科西嘉複音音樂一點新的空間,譬如他們採用中世紀的修辭法,在歌詞間加一段詩意的評論,在這段新加的文字空間裡,樂手有自由即興的空間。

(六)復活節季的聖詠合唱

法國許多地方都有年輕人組隊到人家門口唱聖詠,主人家會開門送禮物的習俗。最特別的便是復活節季所演唱的耶穌受難曲。所謂的復活節季(Eastertide)是指四旬齋過後,到聖棕樹節(Palm Sunday)與復活節間的日子,大約是四十到五十七天。

復活節季的活動主要在慶祝春天的再臨、耶穌的復活、自然的死亡與再生循環。根據古老傳統,這段期間,法國的年輕人會在夜間結隊挨家挨戶演唱聖詠歌曲(Choral)。這類的演唱在不列塔尼地區稱之為Chantus de Passion,在奧文尼與利茅辛地區則稱之為Reveillez。復活節季聖詠合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稱之為request(類似叫門,請求主人家開門),第二部份是reveillez(喚醒)、第三部份passion(耶穌受難),第四部份致謝。因為主人家看到聖詠隊來演唱,必須開門奉酒並送上復活節蛋。

復活節季的聖詠合唱演唱的多半是passion,這類歌曲描寫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前最後幾個小時的故事。這類canticle(讚美歌)的內容雖是宗教,但是和教會的宗教歌曲並沒關係,而是民間音樂,各地以傳統歌謠曲調來描繪耶穌受難過程。這類民間的聖詠音樂多半融合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精神,它的歌詞寫作非常詩意,是神聖與世俗、寫實與印象派風格的結合。

(七)香頌(chanson)
香頌在法文裡的意思就是「歌曲」,它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受到傳統世俗歌曲的影響,它在歌詞的描寫方面特別講究詩意。它有各種的曲調與氣氛,歌詞以故事性的內容居多,唱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近年來在演唱形態上雖也受到美國流行歌曲的相互影響,但其本質與法國的民族性格從未喪失。

香頌依其歌詞的內容與歌手的性格,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現實香頌歌曲:歌唱人聲現實的苦腦,失戀與貧窮的歌曲,像Edith Piaf。
2.幻想香頌:充滿奇遇、幽默與幻想的香頌,演唱時要夾雜著各種身段與表情,饒富趣味。男性歌手居多。
3.感傷香頌:內容感傷而多情的歌,歌頌愛情的喜與悲。講究甜美歌聲。
4.美聲香頌:以美聲表演唱香頌,不用麥克風,需具備歌劇般的音色發聲法。
5.文學香頌:以文學性的詩詞寫成的香頌。
(#以上有關香頌的介紹引自順韻唱片的解說)


【三】推薦藝人
1.Gwerz:
伴隨著時代變遷,布列塔尼的民間歌舞音樂伴奏樂器也越來越複雜,慢慢使用到吉他、曼陀林、手風琴等現代樂器。其中最富新意的樂團是Gwerz,它的團長是Erik Marchand,擅長使用biniou、bombard搭配現代的吉他、愛爾蘭風笛來演唱傳統歌曲,讓傳統歌謠散發出新的實驗精神。近年來,Erik Marchand還不斷拓展實驗可能性,與烏德演奏手Thierry Robin合作,賦予布列塔尼歌謠新面貌。Erik Marchand認為烏德比起西方的吉他,更有抓弦的表現空間,此外還使用Tabla鼓,讓傳統歌謠更具節奏感。

2.Benat Achiary:
常被歸類在爵士樂手,因為他以創新實驗精神演唱古老歌曲。Benat Achiary居住在法國靠西班牙邊界的巴斯克(Basque)地區,他擅長演唱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巴斯克語歌謠。

3.Rigodon Sauvage:
該樂團成立於1991年,成員共有三人,他們擅長演奏古老曲目,多數曲目來自多芬與南阿爾卑斯山區。他們的演奏風格揉合多位前輩高手的技巧與風格,創造出一種現代感。除了現場演出外,Rigodon Sauvage還和兩位里高東舞者組了一個工作坊,教導人們表演里高東舞曲。

4.Edith Piaf:
這位傑出的法國女歌者被法國人暱稱「永遠的小麻雀」,身形瘦小,上台演出時永遠一襲黑衣裳。她出生於1915年,出生沒多久,母親便拋棄了她,父親將她丟給妓院老鴇照顧。十五歲起,Edith Piaf開始在街頭唱歌賺錢,五年後,得到夜總會駐唱工作,吸引Polydor唱片簽約旗下,但也讓她捲入夜總會老闆的謀殺案。1930年代,Edith Piaf努力往上爬,從夜總會唱到音樂廳,出版不少暢銷作品。不幸在1940年代,她談了幾場結局悲慘的戀愛,加上整日活在媒體顯微鏡下,終於逐漸走上精神崩潰之途。雖然她在紐約的發展順利,從Polydor跳槽到Pathe後,事業也有明顯突破,但是情人的死亡讓她開始沈溺於酒精與藥物。1950年代,她參與電影演出,並巡迴歐洲、美國演唱,備受觀眾喜愛,卻在1959年紐約演出後精神崩潰。在這之後,Piaf雖持續灌唱,也不斷更換愛人,卻已燃燒殆盡,死於1963年十月。據說臨死時,她的眼眶裡滿含淚水。

Edith Piaf在法國流行音樂史的重要性,讓一向以古典為尊的「葛洛夫音樂辭典」不惜破例將其收錄其中。「Piaf風華」代表了法國人引以為傲的香頌傳統,皮雅芙獨特的咬字、濃烈的音色,以及歌聲中那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都是後來的法國歌手難以企及的典範。
 
5.Brigitte Fontaine:
法國鬼才女歌手,70年代剛出道時,她唱些旋律頗具親和性的歌曲,但是後來的作品越來越傾向爵士與前衛。她的作品可以同時融合非洲部落音樂節奏、不協和的前衛爵士、美麗的民謠旋律、a cappella、詩歌朗誦與古典音樂。一直要到九○年代,英語世界的聽眾才逐漸接受她的作品。

6.Jane Birkin:
Jane Birkin揚名法國,本籍卻是英國。她崛起於Swinging Sixties年代,1966年拍攝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Blow-Up)而揚名影壇,Jane Birkin的另一個事業領域是唱歌,她雖曾嫁給約翰.貝律,但旋不踵便離婚,後來與素有法國最敗德的作曲家暨歌手Serge Gainsbourg結婚,展開長期的合作,Gainsbourg為珍寶金所寫的「無法更愛你」(Je T’Aime…Moi Non Plus)讓她登上暢銷排行榜。

7.Thierry Titi Robin:
被譽稱為彈指神功的Thierry Robin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法國,除了吉他,他還擅長彈奏烏德、bouzouki(希臘長頸魯特琴),也是一個作曲家、編曲家。他在七○年代踏入樂壇,在法國西部演奏傳統音樂。從此,他便展開令人眼花撩亂的音樂冒險之旅,出入各種音樂形式之間。1984年,他先是與拉吉斯坦干的打擊樂手Hameed Khan組了一個二重奏,演奏烏德與塔布拉(tabla)鼓。1985年,他又組了一個十一件組的樂團Nao,成員來自摩洛哥、庫德斯坦與印度。同時間,他又跟隨法國布列塔尼傳統音樂大師Erik Marchand研究布列塔尼傳統音樂,後來,他與Erik Marchand、Hameed Khan組了一個三重奏,發展布列塔尼與北印度的融合樂。Thierry Robin真正讓世界音樂圈樂迷大開眼界是1993年的Gitans專輯,他組了一個十人樂團,融合印度、阿拉伯、法朗明哥、法國民謠,呈現吉普賽人遷移過程,所沿途撿拾與融合的樂風。


【四】延伸聆聽
傳統作品
1. various artists/Blues de France/Silex (y225052)法國各地民謠
2. Evelyne Girardon/Amour de Fusain/Ocora (c 559043)法國各地民謠
3. Eric Montbel & Jean Blanchard/Bagpipes of Central France/UNESCO(D8202)
4. Erik Marchand & Thierry Robin/Chants du Centre-Bretagne/Ocora (c559084)布列塔尼歌謠
5. Benat Achiary/Pays Basque: Arranoa/Ocora (c559045)巴斯克地區
6. Various artists/Corsica: chants polyphoniques/harmonia mundi (HMC 901256) 科西嘉島複音音樂
7. Various artists/Corsica: Religious Music of Oral Tradition/UNESCO (D8012)科西嘉島宗教音樂
8. Rigodon Sauvage/Rigodon Sauvage/Ocora (560053) 多芬地區的里高東音樂
9. Compagnie Chez Bousca/Chants de quete de la periode de Paques/Ocora (c 559085)法國復活節季音樂
10. Edif Piaf/35 e anniversaire/EMI(4970842)香頌音樂
11. Edif Piaf/4-CD 100 chansons box/Disky Communication(HR 889182)香頌音樂
12. Various artists/French Cafe/Putumayo World Music (219-2)香頌合輯

當代作品
1. Thierry Robin/ payo michto/Silex (Y225071)
2. Thierry Robin/le regard nu/Silex (Y225059)
3. Thierry Robin & Gulabi Sapera/Rakhi/Naive (Y226131)
4. Thierry Robin/un ciel de cuivre/Naive (Y225091)
5. Thierry “Titi” Robin/Kali Gadji/Silex (Y225072)
6. Jane Birkin/Arabesque/Capitol ( 72435432972)
7. Brigitte Fontaine avec Art Ensemble of Chicago/comme a la radio/Night & Day (SHL1018)
8. Various artists/Au Bordel: Souvenirs de Paris/Winter & Winter (910026-2)
9. Steven Brown & Delphine Seyrig/ De doute et de grace/Crammed Discs (MTM 22)
10. Marc Perrone/Jacaranda/Le chant du monde (LDX2241001)




---------------------------------------------------------------------------------------------------------------------------------------
資料來源:愛樂電台(台北FM99.7、新竹FM90.7)--世界消遙遊節目(何穎怡主持、每週日17:00~19:00)


頂端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7 02:17

  Discuz! 5.5.0 (Build0326) Powered by OKC © 2004-2023
Processed in 0.06420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舞之心網站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