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心論壇


 
標題: [音樂] 瑞士-世界音樂之旅
system (論壇工友)
超級板主
Rank: 8Rank: 8



UID 407
精華 0
積分 64
帖子 40
現金 196 元
存款 0 元
鮮花 0 朵
閱讀權限 101
註冊 2006-1-4
來自 系統的苦力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6-5-9 23:23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音樂] 瑞士-世界音樂之旅

世界音樂之旅

瑞士(西北歐篇)




【一】背景簡介
瑞士為歐洲小國,旁邊是法國、德國、奧地利與義大利。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與侏羅山(Jura)佔去它大部份面積,居民則多半居住在兩大山脈中間的高原。瑞士有三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人口只有六百多萬人,超過十萬人的大城市只有五個,五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在鄉村地區。


【二】音樂辭典
(1)響板:在瑞士,響板經常被小孩子當作鼓的替代品。直到現在,瑞士什威茲州(Canton Schwyz)的學童在四旬齋(Lent)這一天,都會一邊打響板,一邊走路上學。每年聖棕樹節(Palm Sunday)還會舉辦大型的響板比賽。

(2)Rattle:在十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前,瑞士的Holy Week(復活節前一週)為了表達肅穆哀悼之意,教堂都不鳴鐘,而改用木製的嘎嘎器(rattle),直到現在,瑞士不少教堂的鐘樓都還有這種木製嘎嘎器。

這種嘎嘎器有一個木製共鳴箱,在箱子的一頭是許多木簧片,另一頭是橫把,木簧片便輕放在這個橫把上,演奏者利用箱子外面的把手轉動這個將橫把,便可抬起簧片又放下,發出響亮的嘎嘎聲。時至今日,瑞士盧森、索羅托恩等地方的嘉年華仍會使用這項樂器。

(3)Musical Bottles:音樂瓶,盛行於瑞士中部地區。在地上擺置八到十二個瓶子,每個瓶子盛放的水不一,因此音高不一,用木槌敲擊,是旋律樂器。

(4)Coil Rolling:瑞士人將一個五法朗的銅板放在陶碗裡,然後雙手捧著碗,輕輕轉動,銅板在陶碗裡滑動,便發出聲響。如果一排大小不同的陶碗一起放入銅板伴奏,便會發出像牛鈴一樣的聲音,用來伴奏岳得爾調。這種伴奏法始於本世紀初,現在已成為瑞士東部的熱門觀光表演。

(5)Jew’s Harp:口簧琴。普現於各地的原住民文化中,有單簧、雙簧、四簧等不同形式,口簧琴的吹奏方式是用在舌頭上彈動U 形的金屬或木頭簧片,利用嘴形與口腔的變化,以嘴巴做為共鳴箱,產生音高等變化。瑞士的口簧琴起源自十三世紀,近來,又變成一種流行的民謠伴奏樂器,瑞士現在常用的口簧琴來自奧地利北方的Mollin。

(6)Schwyzer zither(什威茲箏):是一種雙箏,發源地是瑞士的什威茲州。這種雙箏(double zither)共用一個琴箱,卻有兩組弦,每組弦又包括旋律弦與伴奏弦,音高不同。彈奏時,樂器放在桌上,樂手用左手止弦,右手用琴撥(plectrum)彈奏旋律弦與伴奏弦。而這種什威茲箏的一大特色是金屬製的減音雙弦,有一種粗糙與刺耳的聲音。

(7)Kriens cittern:克伊倫地區的齊特琴長得像吉他,據信,Samuel Rodel(1848-1919)是克伊倫齊特琴的發明人,此項樂器經常與其他類的齊特琴、吉他、魯特琴與曼陀林合奏。

(8)Cowbell:瑞士牛鈴非常有名。牛鈴,顧名思義,就是懸掛在牛脖上的鈴鐺。目前,瑞士牛鈴有兩種,一種是銅製,鐘舌也是銅的,鈴鐺的形狀為圓形。根據文獻,銅製圓形牛鈴最早使用於十八世紀。另一種牛鈴是方形口,採用煉鐵製成,它的起源較早,大約是十六世紀,牧牛時,用來引領牛群。

一般來說,較大的牛鈴是用在牛隻遊行時引導隊伍的。小的牛鈴則掛在牛的脖子上,放牧時,牛隻才不會走失。此外,瑞士每年的聖尼可拉斯日(十二月六日)、除夕夜、嘉年華開幕,牛鈴也常用來作伴奏熱場的樂器。

(9)Yodel:所謂的岳得爾(yodel)調通常是指無歌詞的曲調,演唱時,反覆使用頭腔與胸腔共鳴,交換真嗓與假嗓。我們一般聽到的岳得爾調都是編曲過、和聲編寫過的加工產品。真正瑞士鄉間的岳得爾調比較不那麼華麗。亞本塞地區的岳得爾調更與我們常聽到的瑞士中部岳得爾調不同,它的音域較低、節奏自由,經常使用拖音,發音朝上升。每句尾則出現下降滑音。

(10)巴塞爾的鼓樂嘉年華:每年,Ash Wednesday(聖灰星期三,四旬齋的第一天,也就是復活節之前的第七個星期三)過後的第一個星期一,瑞士的巴塞爾(Basel)展開連續三天的嘉年華,當地人稱之為Basel Fasnacht。這個嘉年華活動有燈籠、花車,還有最重要的,鼓樂隊遊行。每年參加者約為一萬五千人,都是巴塞爾本地人,但是各地湧入的觀光客遠遠不止於此,旅館一床難求。

鼓樂嘉年華在Ash Wednesday之後的那個星期一早上四點展開,當晨光乍現,參加鼓樂隊遊行的各組鼓手、短笛手,齊聚在他們約定見面的餐館,吃完麥片粥、洋蔥餡餅後,便開始出發。巴塞爾的嘉年華和許多地方的嘉年華不一樣,參與者不會狂歡爛醉。當地人說,要喝酒,一年到頭都可以喝,但是嘉年華只有三天。

這個星期一,各支鼓樂隊竄行巴塞爾城的大街小巷,直到星期二清晨。星期二那天是屬於小孩的嘉年華,有花燈與花車表演。然後星期三下午,鼓樂隊再度湧上街頭,直到入夜。這就是巴塞爾嘉年華的活動內容。

巴塞爾地區的鼓樂隊使用的是沿襲自軍樂隊的鼓,但是它的形制較大,因此音色比傳統軍鼓來得低與明亮。遊行時,軍鼓搭配短笛,這種搭配可追溯至中世紀時,雖然巴塞爾鼓樂嘉年華的歷史約只有一百年。

巴塞爾鼓樂嘉年華的表演團體是一支支鼓樂社團,當地人稱之為clique,每個clique約為四十五人,分別演奏軍鼓與短笛。巴塞爾地區的孩子在八到十歲時,便加入clique,以後他便終生屬於這個clique。雖然他只要三到四年時間,便可以成為不錯的鼓手,但是為了參加每年一度的表演,他終生都得練習。多數巴塞爾人只要還走得動,終身都是鼓手。

但是打鼓在巴塞爾卻充滿禁忌氣息。每年只有鼓樂嘉年華開始前的六個星期,鼓手可以用真正的鼓練習,其餘時間,都是用鼓棒敲擊裹著毛氈的盒子,當地人稱之為beggli。就算是練習beggli,也要在完全隔音的房間裡。平日,clique的成員在各自的練習室聚會,祕密研討當年嘉年華鼓樂表演的主題,和巴西的森巴嘉年華一樣,表演主題也是秘而不宣。通常表演主題都是諷刺劇,以當年瑞士或巴塞爾地區的新聞事件做發揮。正式遊行時,每支clique前面都會有人高舉一個七呎高的燈籠,表演主題便寫在上面,鼓手與短笛手則根據該隊的遊行主題戴上面具、穿上服裝。

巴塞爾鼓樂嘉年華最特別的一點是它和一般觀光嘉年華不太一樣,所謂的遊行,也不是大張旗鼓表演式的遊行,雖然也穿越市中心,但沒有固定路線,而是樂隊隨意竄行大街小巷,假設一隊是四十五人,每年參加表演的隊伍便上百支,流竄於大街小巷,表演只有當地人才能會心一笑的諷刺主題,讓整個城市充滿樂聲。


【三】推薦藝人
Pierre Favre
皮耶費佛是瑞士鼓手,自由爵士的元老,近年,不斷在研究開發鼓的旋律。自古到今,從來沒有人以打擊樂器做為作曲的器材,但是皮耶費佛認為鼓是最古老、最神祕、具有聲音色彩詩(sound-color-poem)特質的樂器。他擅長使用各式工具(鐵刷、針、鎖片)做為打擊樂器,演奏出旋律來。在他與法國歌手塔蜜亞合作的兩張作品裡,完全不使用一般的旋律樂器。


【四】延伸聆聽
1. 1. various artists/Traditional Swiss Musical Instruments/Clave(50-7261)
2. various artists/Switzerland: Yodel of Appenzell/UNESCO(D-8026)
3. various artists/Ra Da Bang Basel: Carnival of Rhythm/Winter &Winter(910020-2)
4. Tamia & Pierre Favre/Solitude/ECM(1446)
5. Tamia & Pierre Favre/de la nuit…le jour/ECM (1346)




---------------------------------------------------------------------------------------------------------------------------------------
資料來源:愛樂電台(台北FM99.7、新竹FM90.7)--世界消遙遊節目(何穎怡主持、每週日17:00~19:00)


頂端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6 23:23

  Discuz! 5.5.0 (Build0326) Powered by OKC © 2004-2023
Processed in 0.04068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舞之心網站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