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心論壇


 
標題: [音樂] 波士尼亞-世界音樂之旅
system (論壇工友)
超級板主
Rank: 8Rank: 8



UID 407
精華 0
積分 64
帖子 40
現金 196 元
存款 0 元
鮮花 0 朵
閱讀權限 101
註冊 2006-1-4
來自 系統的苦力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6-5-9 23:41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音樂] 波士尼亞-世界音樂之旅

世界音樂之旅

前南聯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Herzegovina)(東南歐篇)




【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一) 地理位置、民族、語言、信仰

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前南聯」,原本是東南歐的一個多山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中部與西北部,瀕臨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與阿爾巴尼亞等國為鄰。

南斯拉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南方斯拉夫人的土地」。伊利安人及色雷斯人在三千年前定居於此。西元前三百年間,羅馬人開始入侵巴爾幹半島,大約在耶穌誕生前後,征服了整個半島。羅馬帝國於三九五年分裂,東羅馬又稱拜占廷帝國,包括現今的馬其頓(Macedonia)、門特內哥羅(Montenegro),以及塞爾維亞(Serbia)。西羅馬帝國包括現今之克羅埃西亞(Croatia)、斯洛維尼亞(Slovenia),以及部份的波士尼亞(Bosnia)。羅馬帝國的分裂為今日號稱「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埋下第一絲火線,因為拜占廷帝國的人民信奉東正教,語言採用拉丁字母:其他地區的人民則信奉羅馬天主教,使用羅馬字母。

而今日佔「前南聯」各國人口多數的南斯拉夫人則是在六世紀時,成群由今日的波蘭以及前蘇聯移入此地,漸漸以「南方斯拉夫人」這個名稱聞名。一千四百年時,外國強權統治了南方斯拉夫人全部的土地,奧地利統治了斯洛維尼亞、匈牙利統治了克羅埃西亞、土耳其則統治了波士尼亞、塞爾維亞、赫塞哥維納(Herzebovina)。至此,這個火藥庫又多了一種信仰,就是伊斯蘭教。

(二)一次世界大戰
十九世紀初,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展開統一運動,塞爾維亞先在一八七八年從土耳其獨立出來,但是奧匈帝國並不承認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的獨立,甚至進一步奪取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一九一四年,一位波士尼亞的愛國者在塞拉耶佛刺殺了奧國帝國的太子裴迪南。奧匈帝國認為是塞爾維亞的預謀,對其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爆發。一九一八年,奧匈帝國戰敗,南方斯拉夫民族才得自由,自組國家。新國家名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與波士尼亞人的王國」,成立於一九一八年,國土涵蓋今日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門的內哥國、塞爾維亞及斯洛維尼亞。

一九二一年,改為君主立憲國,一九二九年,亞歷山大國王廢止憲法,將國名改為後來大家熟知的「南斯拉夫」(Yugoslavia),強迫使用同一種語言、重新劃分行政區,不理會各民族原有的歷史疆界。以致於原本的六大支民族混居,某些民族在某些行政區域突然變成少數民族。引爆了後來的種族滅絕戰爭。

(三)二次大戰與強人狄托的南斯拉夫經驗
二次大戰期間,南斯拉夫被迫加入軸心國,戰敗後,強人狄托掌控了國家,實施共產主義,國名變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下面有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即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門特內哥羅、塞爾維亞,以及斯洛維尼亞。境內有三種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拉夫語,以及馬其頓語。文字只有兩種:塞爾維亞、門特內哥羅以及多數的波士尼亞人使用古代的拉丁字母,克羅埃西亞人使用羅馬字母,使用馬其頓語的人則使用拉丁字母,使用斯拉夫語的人則用羅馬字母。信仰方面,則有東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也有少數人信奉猶太教。

在共產主義時代,狄托創建了所謂的「南斯拉夫經驗」。譬如他在一九四八年與蘇聯決裂,譬如他在五○年代開創所謂的「市場社會主義」,工人可以自營企業,各共和國與各自治省有更多的地方事務管轄權。譬如他在一九五六年與埃及的納塞總統、印度的尼赫魯總理攜手倡導「不結盟運動」,企圖擺脫東西兩大集團,走出美蘇之外的第三條路。一九八○年狄托逝世,他在臨死前安排了一個奇特的接班規定,由六個加盟國與兩個自治省的黨政首腦輪流擔任「南聯」政府的領導人,企圖化解各共和國間的民族矛盾。但是不幸,狄托的遺願並未實現。

(四)前南聯的瓦解
一九九一年六月,斯洛維尼亞爆發獨立戰爭,展開了南聯的瓦解之路。接著,克羅埃西亞也在同一時間獨立,同年十一月,馬其頓獨立。一九九二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獨立,同年四月,塞爾維亞與蒙的內哥羅合併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亦即新南斯拉夫,企圖繼承「前南聯」的國際法人地位,但是並未被聯合國接受。十年後,塞爾維亞的總統米洛塞維奇因為前後對波士尼亞、科索沃出兵,進行種族淨絕行動,而成為第一位在海牙國際法庭成為戰犯受審的國家元首。二○○三年二月,「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國家共同體憲法」頒佈,兩個共和國共設一個總統、一個單院制國會、共同的部長會議與司法制度、執行共同的國防與外交政策,但保有各自的經濟、貨幣與海關制度。新憲章並給蒙特內哥羅三年的緩衝期,得經由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留在這個新的國家體制內。

至此,「南斯拉夫」這個名稱也和「蘇聯」(USSR)一樣,戲劇性地自地球上消失。而馬其頓半島依然因民族、信仰、疆域的問題,時時有成為「歐洲火藥庫」的隱憂。

(五)歐洲火藥庫的簡單回溯
分裂前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境內有兩種字母,其一是拉丁字母,其二是斯拉夫字母;三種官方語言則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以及馬其頓語;四種主要宗教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回教與猶太教;五大族群則為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斯洛維尼亞族、馬其頓族與回族。這些不同族群散居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蒙特尼哥羅及波士尼亞等六個共和國境內。

雖然南斯拉夫不同族群在內戰中相互攻伐,若依近代民族學的標準畫分,這些族群實際上都是同一民族。從血統上來說,南斯拉夫百分之八十八的人口都屬於所謂的「南方系斯拉夫人」,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只在宗教信仰與書寫字母有所不同罷了。事實上,南斯拉夫境內人數最多的塞爾維亞族與克羅埃西亞族都講同一種語言,只是克羅埃西亞文是用拉丁字母拼寫,而塞爾維亞文則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寫。至於在南國內戰中衝突最烈的塞爾維亞人與回教徒兩者的差異更只限於宗教,前者信仰東正教,而後者則一度被稱為「信仰回教的塞爾維亞人」。

南斯拉夫主要族群同族同宗,卻攻伐不斷,主要原因是各族群把宗教認同置於民族認同之上,把本是同根生的同胞視為「異族」,甚至不惜進行令人髮指的「種族淨絕」。為何勸人為善的宗教會成為仇恨的根源?這要從南斯拉夫人千年來的恩怨溯源。

南方系斯拉夫人在西元七世紀左右,遷移至今天的南斯拉夫境內,當時基督教在此地已流行了數百年,所以這些南方系斯拉夫人很快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就在此際,基督教大分裂開始,形成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教會。這兩大教派在一○五四年正式分庭抗禮,在今南斯拉夫東半部地區的多數斯拉夫人由於曾受東羅馬帝國統治,因而選擇了東正教,成為塞爾維亞人,而生活在西北部的同胞則因受到法蘭克、奧地利與匈牙利統治,則選擇了天主教,成為斯洛維尼亞人與克羅埃西亞人。由於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把對方視為異端,分隸兩個陣營的南斯拉夫族群不但彼此口誅筆伐,更常以刀槍相向,同胞成為讎寇。

信仰回教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一四九五年征服塞爾維亞,土耳其統治者使用懷柔與同化政策使大批塞爾維亞人變成回教徒,但不肯改信回教的塞爾維亞人則慘遭鎮壓,種下南斯拉夫境內族群對抗的另一種子。

十八世紀後,奧圖曼帝國衰落,塞爾維亞在一八七八年獨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波士尼亞則成為奧匈帝國屬地。由於奧匈帝國統治者歧視信仰東正教與回教的人民,使這些人民的怨恨日益加深。一九一四年六月,波士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裔青年在塞拉耶佛行刺奧國皇太子斐迪南,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到戰爭結束後,這些地區才又重新統一,成為南斯拉夫王國。

一九四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佔領並瓜分南國,同時在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扶植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南斯拉夫在獲得統一僅二十三年後,遂告亡國。由於這些侵略者主要是來自與塞族人有歷史仇怨的天主教國家,並且利用克羅埃西亞族中的激進天主教徒作為屠殺塞族人的幫凶,許多塞爾維亞人認為,軸心國帶來的災難不啻是當年十字軍東征的翻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狄托在盟軍幫助下,解放了南斯拉夫,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並且以鐵腕統治壓制南國各族群之間的衝突,使各族群尚能處於和平與和諧的狀態。不過,南斯拉夫新當權者大多出身於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族,他們對於最大的教群團體塞爾維亞族依然戒慎恐懼,並且採取許多措施削弱塞族。其中之一是在建立聯邦內各民族自治的共和國時,把許多塞族人為主的地區劃到塞爾維亞共和國之外,使他們在其他共和國中成為少數;在此同時,又把人數眾多的非斯拉夫裔少數民族劃到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使塞人受到牽制。

狄托一九八○年五月四日去世死後,南斯拉夫實行集體領導,由各共和國合組成弱勢的執政團,各國之間的嫌隙日深。冷戰結束,東西方在東歐與中歐的對峙解除,南斯拉夫在國內及國際政治出現權力真空的情況下,開始分裂,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與波士尼亞相繼在一九九一年與一九九二年宣告獨立,打破狄托統治帶來的和平寧靜,並且揭開了南國血腥內戰的序幕。


--------------------------------------------------------------------------------





【波士尼亞- 赫塞哥維納】(Bosnia-Herzegovina)

【一】 背景介紹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土地面積為五萬平方公里,人口383萬人,首都薩拉耶佛,官方語言波士尼亞語,其他語言為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

波赫是在一九九二年三月一日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並得到聯合國及大多數國家承認,在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加入聯合國。不過,佔境內不到三分之一人口的塞爾維亞後裔(他們信奉東正教,也是前南聯的主要族裔)擔心受到回教徒主導的波赫政府迫害,起而反抗,並得到塞爾維亞政府支持,一路擊潰波赫國政府軍,佔領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並在控制區內大舉屠殺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後裔居民,進行所謂的「種族淨絕」。並從四月開始長期封鎖波國首府薩拉耶佛(Sarajevo),幸好有聯合國和平部隊支援,薩拉耶佛居民才免於死於圍城飢饉。

事實上,慘遭屠殺的波赫回教徒,在人種上,和屠殺他們的塞爾維亞人根本同源。只不過前者信奉回教,後者信奉東正教。


【二】音樂辭典
(一)波赫音樂的土耳其根源
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是在一四九五年征服了南斯拉夫地區,使用懷柔政策讓許多人改信回教。十八世紀,奧圖曼帝國衰落,塞爾維亞在一八七八年獨立,波赫地區則併入奧匈帝國。土耳其對波赫地區四百多年的統治,不但讓回教徒成為此區主要族裔,也帶入了東方音樂,並與當地音樂融合,產生富含地區特色的音樂,譬如狹窄的音域、小音程、特定的裝飾音與超大的唱腔音量等。

依據波赫傳統,婦女(不管是回教徒或非回教徒)不准演奏樂器,回教婦女受嚴格社會束縛,雖然可以演唱敘事曲、搖籃曲、婚禮歌謠、部份的宗教歌曲,但只能在家庭私領域演唱。遲至一九四○年代,波赫才有職業女性樂手。

(二)史密森博物館的採音計畫
一九九三年,美國史密森博物館的「民俗基金會」(Smithsonian Folkway Foundation,注1)出版了一張唱片,取名「波士尼亞:來自瀕臨滅絕世界的迴響」(Bosnia:Echos from an Endangered World)。這張唱片介紹波士尼亞的回教音樂,由達特茅斯大學音樂教授賴文(Ted Levin)採音,採音時間是一九八四年七月,由薩拉耶佛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派卓維克(Ankica Petrovic)陪同田野調查,歷時半年,著重在探索土耳其音樂對波赫地區音樂的影響。

這項採音計畫完成後,錄音尚未出版,波赫便在一九九二年四月陷入長期內戰,一共打了一千六百零六天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歐洲最長的一場軍事衝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派出六萬大軍鎮壓,才在一九九五年達成和平協議,但是已造成波赫境內二十萬人喪生、三百萬人流離失所,徹底改變了前南斯拉夫的版圖與面貌。

一九九三年,當史密森博物館出版賴文教授的採音作品時,當年許多參與演出的波士尼亞回教徒已死於戰火,有人被關進監牢,有的則消失在茫茫人海與廢墟中,不知生死。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也面臨滅絕危機。

(三) 宗教音樂
1.喚拜(adhan)
在波士尼亞回教徒的生活裡,音樂分為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兩種。宗教音樂包括可蘭經頌唱(Quran Chant)、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的頌歌毛利德(marwlid, Melvud)、禮拜前由司讚站在清真寺尖塔上演唱的喚拜(adhan),以及蘇菲信仰教團(sufi brotherhood)的迪克爾(dhikr,或拼成zikr)吟唱。

在伊斯蘭世界裡,只有三種宗教性音樂被視為藝術,一種是喚拜,每天五次唱喚信徒向麥加朝拜,負責喚拜的人叫做muezzin,也就是司讚(職司讚拜)。對回教徒而言,喚拜是非常神聖的事情,不僅可以提醒禮拜時間,而喚拜文本身也象徵著阿拉的存在與祝福。因此,信徒禮拜前必須先淨身,沐浴或者洗手、嘴臉和腳後。

喚拜文由七句構成,每句反覆二到四次不等。
1. 阿拉是最偉大的
2. 阿拉以外別無他神
3. 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
4. 人們來禮拜
5. 願神保守
6. 阿拉是最偉大的
7. 阿拉之外別無他神

司讚朗誦上述句子時,發音必須正確無誤。音樂形式上並無一定規矩,通常是依據各地區的習慣來朗誦,有的地區甚至從頭到尾只用一個音高來朗誦。有些則以較小的音域環繞一個主要音高來朗誦,有的則使用較寬廣的音樂以及旋律性極強的結構,甚至豐富的裝飾奏唱法來朗誦。
(以上見蔡宗德老師著,《伊斯蘭世界音樂文化》,五南圖書)

2.迪克爾(Dhikr, zikr)
伊斯蘭信仰中的蘇菲教團認為迪克爾是通往天堂的鑰匙,藉由不斷唸誦真主聖名,信徒可以進入專一的精神狀態回歸真主,當修道者的靈魂成長到最高階段,即可達到對神的全然認知,接近神而達到與神同在的目的》

一般來說,迪克爾有三種不同的吟唱時機。一,每天五次禮拜時候吟唱,唸詞為Subhanullah, Alhamdulillahi, Allahu Akbar。二,個人修道時吟唱,唸誦阿拉的九十九個聖名。蘇菲教團的信徒相信只要誠心不斷反覆讚唸阿拉的任何一個聖名,阿拉便會賜予修行者相當於聖名的恩賜。三,聚眾儀式時的吟唱,唸清真言(shahadah)的前半句La ilaha, ila'llah。

基本上,迪克爾的贊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藉由口舌贊唸,去除個人私慾雜念。第二階段是心靈贊唸,開發內在的心靈潛能。最後才是生命內在的贊唸,使靈魂上升與真主親近,進而達到進入真主的終極目標。

迪克爾除了不斷頌唱經文外,還包含身體的動作,譬如身體搖擺的逐漸加速、配合歌唱換氣的頭部擺動,譬如默念清真言前半句la ilaha, ila'llah (萬物非主,唯有阿拉)時,前半部la ilaha為否定句,贊唸實應吐氣,後半部illa allah(唯有阿拉)是肯定句,應為吸氣。

(四) 世俗音樂
1.低地愛戀渴望的sevdalinka

世俗音樂中則以sevdalinka最為重要,這個字源自於土耳其文的"sevdah",意指「愛戀渴望」、「熱情」之意。sevdalinka是抒情歌曲,不同於一般抒情民歌,它大量借用傳統史詩歌曲的演唱精神。

二十世紀以前,波赫地區的職業樂手多半是基督徒、吉普賽人或社會階級低微的回教徒。在這些職業樂手中,社會地位最高的是演唱史詩歌曲的人,他們以gusle(一種一或二弦的擦弦樂器)、tambura(小型的長頸魯特琴,二到四弦)伴奏,演唱歷史事件與故事。回教徒借用這種史詩歌曲演唱方式,發展出所謂的sevdalinka,它通常用來表達親密的感覺與沈思的情緒。

到了近代,西方樂器手風琴、小提琴、貝斯取代了原有的gusle、tambura、saz(長頸魯特琴,兩組雙弦,一組三弦),配合這些西方樂器,sevdalinka的表現精神也改變了。十九世紀以前,sevdalinka一度被稱為turcuja,意指「用土耳其方式唱歌」。現在土耳其的調式系統被歐洲音樂的大、小調系統取代;原本回教抒情音樂的單音音樂概念,也被和聲概念取代;固定節奏取代了原有的自由節奏與富含裝飾音的旋律。

儘管如此,sevdalinka依然是獨一無二的,它融合了塞爾維亞、土耳其與歐洲音樂,具體而微,呈現了波赫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面貌。一度,它的人民與sevdalinka一樣,包容吸納、和平共存。

2.高地地區的回教徒的ganga合唱
Bjelasnica山區居民大多以畜牧維生,當地的社交聚會,未婚男女會分別形成小合唱團,彼此較勁,演唱的一種非常具有特色的歌曲形式ganga(或者拼為Geganje)。他們從小就聚在一起鍊唱,往往可長達幾十年,合唱群擅用非常接近的音程, "切入"、 "吸入"領唱者的旋律,形成分常令人迷炫的音響效果。這種唱腔男女有相當的差異,歌詞也迥異其趣,,女孩大多誇耀自己的團結守貞,男孩多是及時行樂的調調。

3.tepsija婚禮歌
這是波赫地區回教女性在婚禮時演唱的歌曲,通常是在屬於女性聚會的角落演唱,男性聽不到。Tepsija是一種錫或銅製的盤子,放在矮桌上,用三根手指旋轉。演唱的女性坐在桌旁,對著旋轉的盤子唱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顫音。(topic 10)

【照亮人類寬容與諒解的大道】

二十世紀最後十年,薩拉耶佛的圍城苦撐成為全人類的良心傷口。在賴文教授採集的sevdalinka歌謠中,有一首「山中女神站在翠比維山上吶喊」,站在翠比維山上可以俯瞰塞拉耶佛。雖是早年歌謠,卻像預知戰爭紀事,宣告了薩拉耶佛圍城哀情:

山中女神站在翠比維山上吶喊:(中譯注2)
「薩拉耶佛還是老樣子嗎?
羅洛伊家旁的酒吧還在嗎?
薩拉耶佛的男孩們依然飲酒嗎?
酒吧女侍瑪拉還為他們倒酒嗎?
瑪拉的頭上是否仍戴著三朵花?」

根據一九九五年簽訂的和平協定,波士尼亞現在是「國中有國」,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裔居民合組聯邦,塞爾維亞裔自組「史巴斯卡共和國」,兩國可以各自與鄰國發展特別關係。這種接受既成事實的和平方案,無疑是承認「種族淨絕」政策下的人口與土地變化,變相鼓勵優勢族群以迫害手段達成目標。很難說,波士尼亞人民未來的苦難是否就此結束。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會在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那天,飛去薩拉耶佛,選定該市那一天第一個出生的嬰兒為世界「第六十億人」。地球人口在那一天正式突破六十億人,嬰兒的父母親都是回教徒,曾在波士尼亞戰爭時,被迫拋棄家園,逃離薩拉耶佛。

安南說,希望這名嬰兒的誕生「像一盞明燈,照亮人類寬容與諒解的大道。」

【中譯注】
1.史密森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複合式博物館,「民俗基金會」是它旗下的一個研究出版單位,專門從事世界各國傳統音樂、民謠與口述歷史的採集出版。
2.站在翠比維山頂上,正好可以俯瞰薩拉耶佛城。


【三】 延伸聆聽
1.Bosnia: Echos from an Endangered World/Various Artists/Smithsonian Folkway(1993),誠品音樂館代理進口。
2.Village Music of Yugoslavia: Songs & Danes from Bosnia, Herzegovina, Croatia & Macedonia/ Various Artists/Nonesuch(1971),華納音樂出版。
3.Folk music of Yugoslavia(Croatia, Bosnia-Herzegovina, Serbia & Macedonia)/Various Artists/Topic(1973),大大樹代理進口。



---------------------------------------------------------------------------------------------------------------------------------------
資料來源:愛樂電台(台北FM99.7、新竹FM90.7)--世界消遙遊節目(何穎怡主持、每週日17:00~19:00)


頂端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6 18:21

  Discuz! 5.5.0 (Build0326) Powered by OKC © 2004-2023
Processed in 0.04776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舞之心網站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