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心論壇


 
標題: [音樂轉貼] 中華民族56族 民 族 音 樂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45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音樂轉貼] 中華民族56族 民 族 音 樂 (本文收1 朵)

【中華民族56族  民 族 音 樂】

01 哇哈哈(維吾爾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1.mp3  3.92MB
02 阿尼托(哈尼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2.mp3  3.31MB
03 霞果(畬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3.mp3  4.62MB
04 瑤山情歌(瑤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4.mp3  4.22MB
05 讚歌(土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5.mp3  2.46MB
06 達乙(仡佬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6.mp3  3.72MB
07 比矮(布朗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7.mp3  3.35MB
08 阿怒山歌(怒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8.mp3  3.42MB
09 惜別(京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09.mp3  4.42MB
10 贊達仁(鄂倫春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0.mp3  6.65MB

11 我倆的愛情(柯爾克牧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1.mp3  2.81MB
12 毛難情(毛難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2.mp3  4.64MB
13 門租(獨龍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3.mp3  4.18MB
14 敘事曲(塔塔爾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4.mp3  2.83MB
15 思鄉曲(蒙古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5.mp3  3.96MB
16 五指山(黎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6.mp3  4.72MB
17 嘎墨闊(拉枯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7.mp3  5.08MB
18 花兒(保安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8.mp3  4.02MB
19 俄羅斯情懷(俄羅斯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19.mp3  3.81MB
20 北京太陽的光輝(門巴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0.mp3  2.82MB

21 山野情歌(德昂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1.mp3  2.46MB
22 姑娘生來一隻花(白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2.mp3  5.28MB
23 抒情搖(朝鮮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3.mp3  2.93MB
24 辣椒困(東鄉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4.mp3  4.07MB
25 山水情懷(布依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5.mp3  3.07MB
26 搖兒歌(赫哲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6.mp3  4.17MB
27 托列瑪(阿昌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7.mp3  4.85MB
28 佤調(佤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8.mp3  3.52MB
29 黑眉毛(烏牧別克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29.mp3  5.94MB
30 迎客(普米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0.mp3  4.70MB

31 苗家樂(苗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1.mp3  2.87MB
32 催眠曲(景頗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2.mp3  4.68MB
33 羌笛悠悠(羌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3.mp3  4.93MB
34 子孫萬代(滿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4.mp3  2.92MB
35 裕固姑娘(裕固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5.mp3  3.56MB
36 阿里厘(納西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6.mp3  3.88MB
37 侗鄉搖(侗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7.mp3  2.90MB
38 塔吉克小歌(塔吉克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8.mp3  3.11MB
39 扎恩達勒格(鄂溫克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39.mp3  4.59MB
40 平調山歌(壯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0.mp3  3.02MB

41 獵人之歌(錫伯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1.mp3  3.96MB
42 小白菜(漢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2.mp3  3.36MB
43 最美的歌(藏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3.mp3  2.58MB
44 搖籃曲(基諾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4.mp3  4.41MB
45 金山銀山八寶山(回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5.mp3  3.36MB
46 快樂(哈薩克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6.mp3  2.77MB
47 黎寨風光(彝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7.mp3  2.33MB
48 巴列咚(土家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8.mp3  2.74MB
49 隨口答(?佬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49.mp3  5.27MB
50 多幸福多快樂(珞巴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0.mp3  4.29MB

51 孔雀(傣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1.mp3  5.42MB
52 舞曲(僳僳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2.mp3  4.51MB
53 心上人(達斡爾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3.mp3  3.24MB
54 請你喝幾杯酒(水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4.mp3  5.04MB
55 巴夕古流流(撒拉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5.mp3  4.72MB
56 高山青(高山族)      http://music.stedu.net/MINZU/A/56.mp3  4.16MB

應光清兄之邀, 將小弟在奧羅的post轉貼過來, 但小弟無法保證link是否仍有效, 大家試著下載看看囉.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48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中華民族56族簡介】

《 五 十 六 個 民 族 五 十 六 隻 花 》


01【維 吾 爾 族】

weiwuer zu
Uy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7,214,431人。

  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數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
少數分佈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使用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有中心、和田、羅布3個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大多數維吾爾族人信仰伊斯蘭教。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及後來的鐵勒。
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
回紇後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植棉花、葡萄和園藝生產,其經濟發展很快。
於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過維吾爾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自治區在工農業和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02【哈 尼 族】

hani zu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253,952人。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禮社江下游紅河西側的哀牢山區。
  使用哈尼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個方言。
  哈尼族原來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哈尼族人由於居住地不同而有許多自稱,如稱「哈尼」、「愛尼」、「豪尼」、「卡多」、
「碧約」、「白宏」的人比較多。史書記載中,稱他們為「和蠻」、「和泥」、「窩泥」、
「俄泥」、「哈泥」、「阿泥」等。1949年後,本民族各支系協商後以哈尼為統一的族稱。
哈尼族源於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漸南遷,到公元7世紀時已經居住到今哀牢山、無量山一帶;
唐南詔時又向東南集中,聚居於紅河、元江岸邊,在此開發和發展經濟。
今天,元江南岸的崇山峻嶺上鋪滿了層層梯田,有的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
這就是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的結晶。哈尼族人利用那裡山高水長的地理優勢,
把終年不斷的溪流澗水引進梯田,形成完全自然的灌溉網。他們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多種經濟林木、
培植茶園。哈尼族人保持著父子連名制,即父親名字的最後一或二字,為兒子名字的開頭。


03【畬 族】

she zu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630,378人。

  主要聚居於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處和福建、浙江兩省交界處。
其中福建、浙江兩省最多,占96%。  
  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有兩種方言。本民族內用畬語,與外界交往使用漢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
  畬族人崇拜祖先。
  畬族是一個生活在中國東南部崇山峻嶺中的古老純樸的少數民族,
早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畬族先民就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繁衍生息。
那時他們被稱為「蠻」、「蠻僚」、 「峒蠻」等,到南宋時才開始稱其為畬民。
「畬」的意思是「刀耕火種」 ,作為一個民族的稱呼,大概是由於他們還在以落後的方式勞作。
元代以後畬民作為畬族的專有名稱,經常出現在史籍中。1949 後,正式定名為畬族。
生活在各地的畬族人都說他們的發源地是廣東省潮州鳳凰山。
畬族人多是小聚居,並和周圍的漢族人交錯雜處,甚至有的和漢族人居住在一個村子裡。
畬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除廣種水稻外,還種植茶樹、甘蔗、苧麻等經濟作物。
畬族人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和漢族一樣,畬家山鄉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蓬勃發展。


04【瑤 族】

yao zu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134,013人。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也有分佈,
居住形式為大分散、小聚居。  
  使用瑤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瑤語支。瑤語是三種語言的總稱,
包括勉語、布努語、拉珈語。各地瑤族人的語言差別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話。
瑤族人通常能用壯語和漢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瑤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瑤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莫徭」、
「蠻徭」在族源上有淵源關係。瑤族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 。
因不同的經濟生活、地域、服飾、頭飾,還有幾十種不同的稱謂,如「盤瑤」、「山子瑤」、
「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
「平地瑤」、「坳瑤」、「茶山瑤」、「背簍瑤」等。因為這些稱謂中都有「瑤」字,
所以1949年後統稱為瑤族。由於居住的地方自然條件不同,瑤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林副業,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
瑤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05【土 族】

tu zu
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91,624人。

  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數人聚居在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及周邊的民和、大通、同仁等縣,還有少數人居住在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有互助和民和2個方言。
過去一直通用漢文,現有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土族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自稱為「蒙古爾」(意思是「蒙古人」)、
「察罕蒙古爾」(意思是「白蒙古」)、「土昆」(意思是土人,吐渾音轉)、「土戶家」等。
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稱他們為「霍爾」(對藏北遊牧民的泛稱),漢、回族人稱他們為「土人」、
「土民」。1949 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 在土族的民間傳說中,
他們的祖先是蒙古人和當地的霍爾人通婚繁衍的後代。傳說中的霍爾人是吐谷渾人,
所以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渾人的後裔。土族人早期從事畜牧業。
至今,土族人仍有養羊 的愛好和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精於養羊,且愛羊至深。


06【仡 佬 族】

人口為 437,997人

  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 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 自治縣。
其餘少數散居在雲南、 廣西地區。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 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 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
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 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 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
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 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
都與其先祖有淵源 關係。「仡僚」、「葛僚」、「(人革)僚」、「仡佬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
對他們的稱謂,1949年以後 ,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 屬,學術界尚未定論。
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 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07【布 朗 族】

人口為 82,280人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猛海 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 山區,
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 等地。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
的地區 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1949 後,根據本民族 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地處海拔 1500 米至 2300 米的亞熱帶 山區,群山峻嶺間密佈著參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這裡雨 量充沛、四季無霜,盛產桐油、香樟等經濟林木。布朗 人以農業為主,
種植旱稻、棉花與茶葉,其聚居地是馳 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產地之一。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 。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
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 Last edited by mattwang on 2005-3-25 at 23:52 ]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49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08【怒 族】

nu zu
N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7,123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三縣,附近的蘭坪、維西有幾處怒族的聚居點。  
  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語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別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話。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
  怒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
住在福貢、貢山一帶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區最早的土著,他們自稱「阿怒」、「阿龍」;
住在碧江、瀘水一帶的怒族人則是從麗江、劍川以東陸續遷徙而來的,他們自稱為「怒蘇」,
與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在長期的交往中,這兩部分人相互融合,
在怒江區域逐漸形成一個民族。過去洶湧奔騰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他們靠溜索和獨木舟過江,十分危險,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和不平衡。20世紀中葉,
還有一部分地區的怒族人仍保留著較多的原始公社制殘餘。近幾十年來,
一座座鋼索大橋跨越滾滾的怒江,現代化的公路已經打開了山封江鎖的怒江地區,
怒族人民已經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09【京 族】

jing zu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8,915人。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萬尾、巫頭三個小島及其附近地區,
有「京族三島」之稱。 
  使用京語,屬系未定,與越南語基本相同。還有些人使用漢語粵方言。
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文。
  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與海洋有關。
  京族過去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為京族。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公元16世紀初由
越南塗山等地漂流到山心、萬尾、巫頭三個小島的。當時小島上荒無人煙,
京族人和以後陸續遷到島上的漢、壯族人一起開發和建設,使其繁榮起來。
11條總長10多公里的攔海大堤將三島和大陸連接起來,使島嶼變成了半島,
並圍海造田,從大陸引來淡水灌田,發展農業。京族三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
四季常青。所處北部灣是著名的漁場,所以京族人主要從事海洋漁業。
他們有豐富的海洋知識和捕魚經驗,男子個個是捕魚能手,還發展了魚類加工業、
海產養殖業、海馬養殖業和人工養殖珍珠。過去京族人多是文盲,
他們的住地被人稱為「文盲島」。1949年後,加強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島上不但
有小學中學,而且還培養出了許多大學生,「文盲島」已經變成了「文化村」。


10【鄂 倫 春 族】

elunchun zu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6,965人。

  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特別是在內蒙古自治區
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通古斯語支。
  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人普遍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盛行對祖先的崇拜。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
這一名稱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記載。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
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
生話規律瞭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
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
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
1949 後,鄂倫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會主義。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
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
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
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11【柯 爾 克 孜 族】

ke'erkezi zu
Kirgiz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41,549人。

  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於新疆各地和
黑龍江省富裕縣。 
  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有南、北2個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
通曉維吾爾語,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曉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的人通曉漢語、蒙古語。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柯爾克孜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
  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是突厥語,意思可以解釋為「四十個姑娘」、「四十個部落」
或「草原人」。柯爾克孜族人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紇骨」、「黠戛斯」、
「轄戛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等。原來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流域,
後來逐漸向西南遷到天山地區,並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其居民以從事畜牧業為主,
兼營狩獵、農業、手工業和商業。1949年前柯爾克孜族人的遊牧生活還保留著氏族部落的組織形式,
每個部落下有若干個家庭,是其基層生產組織。那時生產粗放、管理原始、生產力低下。
如今,他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柯爾克孜草原出現了興旺景象。


12【毛 南 族】

maonan zu
Ma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71,968人。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及河池、
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由於長期和漢族、壯族人交往,
所以絕大多數毛南族人都通漢語和壯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傳說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兩代從山東、湖南、福建等地遷到廣西的。
早在11世紀漢文典籍中就出現了毛難的稱呼,是沿用地名而約定俗成的族名,
先後還有「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稱謂。毛南族人自稱為「阿南」,
其意為「這個地方的人」。1949年後,定族名為毛難,1986年6月,根據本民族的意願,
改稱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頑強、不畏艱辛、富於進取,不論生活的多麼艱難,
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學校學習,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較高,
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毛南族地區有三寶: 甜薯、菜牛、花竹帽。
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飼養菜牛的歷史,有「菜牛之鄉」的美稱。此外毛南族人還善長
竹編、石雕、木雕等工藝製作。


13【獨 龍 族】

dulong zu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5,816人。

  獨龍族人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
  使用獨龍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沒有本民族文字。
  獨龍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信鬼。
  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
明清時稱為「俅」或「曲」。1949年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
1949年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人的社會
生產力發展很低,基本上還處於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製簡單工具,
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年產量很低,所以採集和漁獵仍是不可缺少的生產補充。
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直到1949年後才徹底改變了
這一落後面貌。獨龍族人民勤勞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獵獲的野物,
凡參與狩獵者人人有份。他們重信義遵諾言,有著優良樸素的道德觀念,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獨龍族的傳統美德。


14【塔 塔 爾 族】

tata'er zu
Tat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4,873人。

  散居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比較集中的有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  
  使用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爾語外,
其他人一般都使用當地的哈薩克語或維吾爾語。
  塔塔爾族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但由於同哈薩克族、維吾爾族人雜居在一起,
關係密切,所以這兩個民族的文字成為塔塔爾族人的通用文字。
  塔塔爾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的先民來自中國北方突厥汗國的一個部落「韃靼」,最早見於唐代。
「達旦」、「達達」、「韃靼」、「達怛」等都是塔塔爾的不同譯音。
13世紀蒙古西征時,西方人把蒙古人稱為塔塔爾。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歐亞兩洲的
金帳汗國衰亡後,15世紀在伏爾加河一帶建立了喀山汗國。16世紀,歸並俄羅斯。
塔塔爾人做為一個民族在這一時期已經形成。19世紀初開始不少塔塔爾人自俄羅斯遷徙到
中國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一些塔塔爾人遷來,成為中國的塔塔爾族。
居住在村落的塔塔爾人主要從事牧業生產。塔塔爾人中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
多居住在城鎮,其教育事業特別發展,他們為新疆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Last edited by mattwang on 2005-3-25 at 23:52 ]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0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15【蒙 古 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4,806,849人。
 
  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自治區
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他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
  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中國蒙古語有3個方言,即內蒙古方言、
巴爾虎-布裡亞特方言、衛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紀初由回鶻字母創製了蒙古文字,
經多次改革,成為今天規範的蒙古文。
  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
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
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206年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
建立了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還不斷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活動,
擴大其疆域。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
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6【黎 族】

li zu
L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主要分佈在海南省。
  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黎語支。居住的地區不同,其方言也各異。
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曉漢語。1957年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壯、布依、侗、水、傣等
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特別是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係更為密切。
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祖國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移到海南島。
黎族有許多自稱,如「孝」、「岐」、「美孚」、「本地」等,
「黎」作為一個族稱始於唐末,到11世紀的宋代以後才正式見於史籍,
直至今天。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時紡織家黃道婆就曾在海南島
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創造出一套先進的紡織工具和技術,
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島地處亞熱帶,
氣候溫濕、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物產豐富,不但農業發達而且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
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17【拉 祜 族】

lagu zu
人口為 411,476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瀾滄縣、孟連縣,少數人與其他民族雜居於雲南省西南邊境縣。 
  使用拉祜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拉祜納和拉祜熙2個方言。
由於拉祜族人長期與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拉祜族人能兼用漢語和傣語。
過去拉祜族人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
創製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
  20世紀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後大乘佛教傳入,
又流行這一宗教,還有少數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拉祜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與彝族、納西族等民族同源於古代氐、羌族系,
由青藏高原不斷南遷而形成的民族。清朝時的史籍記載中,拉祜族被稱為「裸黑」。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用火烤食」為「祜」,
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虎肉」。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狩獵的民族,
被其他民族的人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會發展很不平衡,
20世紀40年代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領主或地主經濟,但仍有一些地區保留著
原始社會的殘餘,還在實行刀耕火種、輪歇拋荒的落後耕作方法。
1949年後,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18【保 安 族】

bao'an zu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2,212人。

  主要分佈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
  在聚居區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大多數保安族人通曉漢語。
保安族人以漢文做為交際工具。
  信仰伊斯蘭教。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來的自稱,
明萬曆年間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營,修建了保安城。
過去人們因其信仰伊斯蘭教、習俗與當地回族相近,而稱其為「保安回」。
195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定名為保安族。據民族內部的傳說、
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習俗,可以認為保安族是由元、
明以來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區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
與周圍生活的回、漢、藏、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
他們受封建農奴主的欺壓,被迫遷徙到現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3個毗鄰的村莊,
當地習慣地稱其為保安三莊。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


19【俄 羅 斯 族】

eluosi zu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3,504人。

  俄羅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等地,
以伊犁地區為多,還有少數人分散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使用俄羅斯語(簡稱俄語),屬印歐語系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通用俄文。
  俄羅斯族人多信仰東正教。
  中國的俄羅斯族人最初是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9世紀至俄國十月革命前後,
有更多的俄羅斯人陸續進入新疆一帶。那時被稱為「歸化族」, 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
「歸化村」。1949年後改稱為俄羅斯族,他們的生活習俗、服飾、節慶等,
基本上與俄羅斯國的俄羅斯族相同。俄羅斯人在生產技術、經濟文化、
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較高的發展。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人從事各種修理業、
手工業、運輸業,有的還兼營農副業。在農村的俄羅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
獨自成為一個村落,從事農牧業生產。他們善長經營園藝和養蜂。
由於俄羅斯人遷來中國時間不長,一般在俄羅斯都有親戚,1949年後,
有一些人返回俄羅斯和他們的親人團聚;也有一些人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
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戚,所以我國的俄羅斯人人數不多。


20【門 巴 族】

menba zu
Moinb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7,475人。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少數聚居在墨脫地區。 
  使用門巴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藏語支。由於生活於西藏地區,
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藏文。
  門巴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少數人信仰原始宗教。
  門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門隅地區,自古就與藏族有著密切的聯繫。
公元823年設於拉薩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記載中提到的孟族,就包括門巴族,
那時他們置於吐蕃的統治之下。13世紀,門隅做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
17世紀中葉以後,門巴族一直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的統治之下。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也兼營畜牧和狩獵。在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
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採用刀耕火種的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非常貧困。
1959年西藏地區實行了民主改革,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起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
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門巴族人民的經濟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21【德 昂 族】

de'ang zu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5,462人。

  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
其中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區。
  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 佤德昂語支。可分為納盎、佈雷、若買3個方言。
大多數德昂族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德昂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漢文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係。
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
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時稱為「茫蠻」、「撲子蠻」、
「望苴子蠻」,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王朝及南召、大理國,元以後成為傣族土司
的屬民。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漢、僳僳、傣等民族交錯分寨雜居,
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從古時候起,飲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個嗜好,
因此他們善於種茶,家家都栽有茶樹。過去在居住地區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
被看作是低下民族,1949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和其他民族一樣有了平等的地位。
1949年後統稱崩龍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為德昂族。

[ Last edited by mattwang on 2005-3-25 at 23:53 ]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3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22【白 族】

人口為 1,594,827人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 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 部分散居在四川、
貴州、湖南 等地。   
  馳名中外的白族聚居區大 理,蒼山終年白雪皚皚,洱海 碧波盪舟,素有「東方端士」、
「魚米之鄉」的美譽。  
  白族地區經濟繁榮,文化 發達,自古以來,就形成了穩 定的白族群體。
漢、晉時期,白族先民被稱為「昆明」。 唐代稱為「河蠻」、「松外蠻」、「白蠻」。
元、朝時 期稱為「(上棘下人)人」。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
「白王」、「白史」之稱。1949年後,根據白族人民的自願,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 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
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 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
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 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大理崇聖寺三塔,劍川石寶山石 窟造像,
《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大理畫卷》等都顯 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歷史和在建築、雕刻、
繪畫等方面 的卓越才能。


23【朝 鮮 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920,597人。

  朝鮮族人主要分佈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龍江省、遼寧省,還有些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區。
  絕大多數朝鮮族人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朝鮮語屬阿爾泰語系(尚未有定論),有6種方言。
  朝鮮文是朝鮮李朝世宗主持下,於1444年創製的拼音文字。
  朝鮮族人信教的人很少,只有極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或天主教。
  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文化水平較高、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物質生活較好的一個民族。
在我國的朝鮮族人,主要是19世紀中葉由朝鮮半島陸續遷入的。1910年,日本帝國吞併朝鮮後,
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
到1918年就已達36萬多人。他們在我國東北地區定居下來後,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
一個少數民族。朝鮮族以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著稱,生產的大米潔白、油性大,
營養豐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被稱譽為「北方水稻之鄉」。長白山林區的特產人參、貂皮、
鹿茸角,被譽為「東北三寶」。敬老愛幼是朝鮮族人的美德。


24【東 鄉 族】

dongxiang zu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373,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甘肅省蘭州市和定西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可分為鎖南、汪家集、四甲集3個土語。
大多數東鄉族青年兼通漢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東鄉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
  東鄉族人主要聚居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地區,並以地區名為民族名,
稱為東鄉族。東鄉族源於蒙古族,從13世紀開始就有蒙古軍隊駐守、屯田。13世紀後,
他們改為信仰伊斯蘭教。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於東鄉地區的各民族融合而成一個單一的民族。
過去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1949年後定名為東鄉族。
東鄉族自治縣是乾旱山區,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海拔高,交通不便。
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已經改變了過去幹東鄉的舊貌,成為欣欣向榮的新山鄉。
東鄉族人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基本與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語言卻與蒙古族相似。
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以土豆為主,其質沙甜、含澱粉高。他們還培植了一種
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於桃也不同於杏,其個兒大、色美、味香。


25【布 依 族】

buyi zu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545,059人。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其他地區、
雲南省羅平和四川省寧南、會理也有分佈。
  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緣。
布依語有3種方言。
  布依族過去沒有文字,使用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
為基礎的布依族文字方案。
  有少數布依族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
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
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佈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佈依族人自稱為
「布依」、「布曼」,1949年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地區多河谷和平壩,山青水秀,聞名世界、景色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布依族人
聚居的地區。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農業民族。
布依族人心靈手巧,他們製作的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26【赫 哲 族】

hezhe zu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4,245人。

  主要聚居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散居於附近縣的一些村鎮。
  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有奇楞和赫真2個方言。
現在只有50、60歲以上的人還能講赫哲語,其他人由於與漢族人的長期交往己都使用漢語。
  赫哲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漢字。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現己基本不信仰薩滿教了。
  赫哲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的
三江流域。由於赫哲族人過去穿魚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們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
明朝時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
等名稱見於文獻之中。1949年後,統一族名為赫哲。20世紀初,赫哲族社會發展還停留在
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還在採用削木、裂革、結繩記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
曾對赫哲、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實行野蠻統治、種族滅絕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銳減,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已經瀕於滅絕的境地,到1949年時只剩下300多人。1949年後,
赫哲族人獲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長期從事漁業生產,積累了豐富的捕魚經驗。
同時,他們也開展了多種經營,如農業、養殖業等,其生活已呈現富裕繁榮的景象。


27【阿 昌 族】

人口為 27,708人

  聚據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等縣。
  阿昌族古稱「峨昌」,源於古代氐羌人。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兼通漢語或傣語。
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茶葉、甘蔗等。打鐵歷史悠久,
技術高超,以「戶撒刀」最負盛名。住木結構的「一正兩廂」磚瓦房。主食大米,嗜酸性食品。
  歌舞以象腳鼓舞、耍白象等最為流行。


28【佤 族】

wa zu
V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351,974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及其周圍山區。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 佤德昂語支。有巴饒克、佤和阿佤3個方言。
佤族原來沒有文字,1957年設計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
  佤族是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與布朗、
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開發高黎貢山和瀾滄江地區。他們自稱「佤」、
「巴饒克」 、「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周秦時期其先民是
「百濮」的一支,唐代稱「濮子蠻」,宋代稱「濮蠻」, 明代稱「古剌」,
清代稱「嘎剌」、「哈瓦」。 當地傣族稱其為「卡佤」,因為「卡」在傣語中
意為奴隸,所以這種稱呼帶有侮辱性。1949年後,為了體現各民族平等和團結,
為其正名統一稱為佤族。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上,特別是在山巒起伏的阿佤山區,
交通不方便,因此與外界交流少,經濟發展緩慢。只有在他們翻身做了主人以後,
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走上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4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29【烏 孜 別 克 族】

wuzibieke zu
Ozbe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4,502人。

  散居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較為集中。 
  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大多數人通用維吾爾文。
  烏孜別克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很早就從中亞遷到中國。14世紀上半期,原屬於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
在烏孜別克汗的統治下國勢強盛,因此該國就被稱為烏孜別克汗國,其軍民被稱為烏孜別克人。
元代,金帳汗國的烏孜別克人就沿著絲綢之路經新疆來到中國內地經商,一部分人就留居在
新疆的一些城市中。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了新疆,中亞的烏孜別克人,特別是商人,
來中國的日益增多。直到20世紀初還不斷有人遷來,除商人外,還有手工業者、知識分子和農民。
因為烏孜別克人多居住在城市中,受教育的機會多,知識分子多、教師多。他們為新疆地區的
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0【普 米 族】

pumi zu
Pum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9,657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等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
少數人居住在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使用普米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羌語支。有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
其間差別很大。普米族曾使用過一種用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現通用漢文。
  普米族人大多數信仰多神的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還有少數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普米族人由於居住地區不同而各有其自稱,雲南省蘭坪、麗江、永勝的自稱「普英米」、
寧蒗町的自稱「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漢文史籍上稱其為西番或巴苴。
1949年後,196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來居住在青藏高原,
是青海、甘肅、四川邊沿一帶的遊牧部落。約在公元7世紀前他們遷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區,
是西昌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並與漢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來往。
元朝時,普米族的一支隨蒙古軍隊進入雲南省的滇西地區,並在那裡不斷發展壯大起來。
普米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由於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產方式落後,
所以生產不發達。1949年後,特別是1988年建立了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後,
各方面都取得極大發展。


31【苗 族】


miao zu
Mi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7,398,035人。

  主要聚居於貴州、雲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聚居區,
也有小的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 苗瑤語族 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
  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創製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
裡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傳說中與黃帝、炎帝有合有戰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
分佈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
還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飾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長裙苗」、
「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等。自漢以來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東、
黔東一帶,由於戰爭、饑饉、疾病以及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他們不斷遷徙,
造成了苗族人分佈廣泛,方言、服飾、頭飾、習俗的巨大差異,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苗族人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兼營油桐、油菜等經濟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貴藥材。


32【景 頗 族】

jingpo zu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19,209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麗、隴江、盈江和梁河等縣山區,
附近州縣山區也有少數散居的景頗族人。 
  使用景頗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景頗語支。
  使用的景頗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人過去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人不是雲南德宏地區的土著民族,古代景頗族先民勞動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
後來沿橫斷山脈南遷至瀾滄江、金沙江一帶,至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區,
和德昂、僳僳、阿昌、漢等民族交錯雜居於山區。景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糧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為主,其次是玉米。1949年前,景頗族社會已經出現了地主、
富農,過去的山官已經逐步演變為封建領主。景頗族人民風純樸、直爽,是一個曉勇的民族,
他們從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
景頗族婦女善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大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
精美艷麗。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貧窮落後的景頗山已經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


33【羌 族】

人口為 198,252人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 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 居在汶川、理縣、
黑水、松潘 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 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
他們 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 這裡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華天寶,資源豐富,
盛產 名貴藥材,又是國寶大熊獵和珍稀的金絲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 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
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 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 。


34【滿 族】

man zu
Manch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9,821,180人。

  滿族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以遼寧省為最多。 
  使用滿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有南、北2種方言。
由於與漢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現在滿族人都習用漢語,只有少數偏遠的聚居村屯,
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16世紀末,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創製了滿文。現在滿族人都用漢文。
  滿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薩滿教,現已消失。
  滿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
其後裔稱「」、「挹婁」、「勿吉」等,他們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的黑龍江中下游、
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黑水」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2世紀,
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創建了八旗制度,創立了滿文,
並於1635年定族名為「滿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
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成為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11年,辛亥革命後稱為滿族。滿族人對中國的統一、疆域的開拓、
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35【裕 固 族】

yugu zu
Yu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0,569人。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少數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  
  現使用3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
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還有一種是漢語 。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漢字。
  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
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袁紇。8世紀,回紇人遷到甘州(今張掖)、
涼州(今武威)一帶遊牧,建立汗國。9世紀國破,其各部人馬四處出逃,
其中一支來到河西走廊,與先遷來的同族人會合,成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
史書上曾稱其為「黃番」、「西番」、「 撒裡畏兀兒」等,本民族自稱「堯乎兒」、
「西喇堯乎兒」。1953年籌建自治縣時,經本民族協商定「裕固」為族名,
意取「富裕鞏固」。裕固族人生活在祁連山區,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在國家的支援下,
實現了定居放牧,建設圍欄草場、人工草場、飼料地,興修水利,置辦機械,
草原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4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36【納 西 族】

naxi zu
Nax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78,009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四川省鹽源、鹽邊、木裡等縣
和西藏的茫康縣也有分佈。 
  使用納西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人會講漢語。
  過去納西族有兩種文字,一種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東巴文,一種是表音的音節文字,
叫哥巴文。1957年設計了一種以拉丁字母形式為基礎的納西拼音文字方案。
  過去納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東巴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
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犛牛夷」和「摩沙夷」,
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納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稱,如「納西」、「納」、
「納汝」、「納日」等,1949年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納西。
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
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


37【侗 族】

dong zu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514,014人。

  分佈在貴州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的地區,
其中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使用侗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有南北兩個方言。
  侗族原無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漢字。1958年以侗語南部方言為基礎,
以貴州省榕江話為標準音,採用拉丁字母創設了侗文。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侗族源於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漢時稱為「駱越」,魏晉以後稱為「僚」,
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獻史冊上稱侗族為「洞人」、「峒人」、「洞蠻」等,
其自稱為「甘」,宋時音譯為「仡伶」,明以後稱「峒僚」、「峒蠻」、「峒苗」,
或誤稱為「苗」。1949年後,統稱其為侗族。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粳稻為主,
糯稻次之,並善於稻田養魚。侗族人還從事林業,以種植杉木、油茶著稱,
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熱情好客的習俗。侗族婦女喜歡種棉花,自織布、染布。
侗家以人人會唱歌自豪,人們稱譽侗族地區是「詩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樓和風雨橋
以它們的獨特風格,顯示著侗族人民的建築藝術。講究禮貌、敬老愛幼、樂於助人、
修橋補路、重視公益事業是侗族人的傳統習俗和美德。


38【塔 吉 克 族】

tajike zu
Taji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33,583人。

  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聚居於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其餘在莎車、譯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使用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 伊朗語族 帕米爾語支。莎車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維吾爾語。
  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人普遍信仰伊斯蘭教。
  塔吉克族源自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前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
使用東伊朗語的一些部落。公元2-3世紀,在新疆塔什庫爾干一帶出現了盤陀國,
其國人是中國塔吉克族人的遠祖。塔吉克族人在這一地區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小村落,
到17世紀後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許多塔吉克族人也遷來,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
是本民族的自稱,是「王冠」 的意思。過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
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1949年後,1954年成立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塔吉克族的經濟獲得迅速發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都
有了顯著的改善。


39【鄂 溫 克 族】

ewenke zu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6,315人。

  鄂溫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自治旗和周圍幾個旗、
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
  使用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通古斯語支。有海拉爾、陳巴爾虎、
敖魯古雅3個方言。
  鄂溫克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區通用蒙古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文。
  過去,鄂溫克族人多信仰薩滿教,牧民同時信仰喇嘛教。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歷史上異地而居的鄂溫克族人
曾經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
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的山林中,
從事漁獵生產和飼養馴鹿。後來他們向東發展,現在鄂溫克族人人口少但分佈較廣,
多與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鄂倫春族等民族人交錯雜居於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地區。
1949年前,居住在額爾古納左旗的極少數鄂溫克族人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
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簡陋的帳幕----撮羅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為他們飼養馴鹿,
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過著共同狩獵、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生活。1949年後,
建起了一批鄂溫克新村,實行定居放牧,徹底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狀況。


40【壯 族】

zhuang zu
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5,489,630人。

  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人分佈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  
  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
  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製過土俗字,但不規範。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
為基礎的壯文。壯族人多使用漢文。
  壯族人過去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
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也傳入壯族地區,但影響不大。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中國嶺南的土著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
幾萬年以前,壯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國的南方。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宋朝以後,
又以「僮」、「土」等名稱見於史冊。各地壯族人有20多種不同的自稱,
1949年後統一為「僮」,1964年遵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經國務院批准,把「僮」改為「壯」,
更加體現了壯族人民的精神風貌。1958年3月15月,建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得以實現。壯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
玉米為主。壯族人民愛唱歌,壯鄉被讚譽為「歌的海洋」 。
瑰麗的壯錦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手工藝品,馳名中外。


41【錫 伯 族】

人口為 83,629人

  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 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 寧、吉林等省。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 裔。鮮卑最初遊牧於大興安嶺 東麓,世代以狩獵、
捕魚為生。 1 6 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 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
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 8 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
將部分錫伯族遷往 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在這風沙瀰漫的大西北,勤勞的錫伯族人民鑿山築 渠,修築了
長達 100 多公里的察布查爾大渠。潺潺的 流水使荒漠的原野變成了阡陌縱橫,
樹木蔥綠,瓜果飄香,美麗富足的地方。   
  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曾經湧現出不少優秀射箭 運動員。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他們通過翻譯,廣泛接觸和 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學藝術。《東周列國志》、
《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幾十部著作,幾百年前就被譯成錫伯文,
而且流傳甚廣。錫伯族曾有信奉薩滿教、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 祖先。
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紀念先民西遷的節日。


42(漢 族) 不是少數民族 無簡介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5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43【藏 族】

zang zu
Tibet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4,593,330人。

  主要聚居於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幾個藏族
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
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使用藏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藏語支。有衛藏、康、安多3種主要方言。
  藏文是公元7世紀時參照梵文字體創製的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
  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區。考古已發現舊石器、
新石器和金石並用的古文化遺址。公元6世紀時,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首領成為
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贊普」,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轄了
整個西藏地區,史稱「吐蕃」。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對藏族的發展起到了
積極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正式設官建制。
清政府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並任命駐藏大臣。
20世紀50年代,西藏地區還保持著「政教合一」 的封建農奴制。


44【基 諾 族】

jinuo zu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約1.8萬人。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四鄰山區。
  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 沒有本民族文字。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盛行祖先崇拜。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過去史籍文獻記載中漢譯為「攸樂」。
基諾族人全部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據其生活習慣、節日習俗、
服飾裝飾、族源和歷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況,於1979年經過民族識別,
由國務院批准公佈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認定的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
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基諾族人尊奉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南征部隊
的一部分人,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經過世代的繁衍發展,
到1949年時還尚未形成一個定型的階級社會,基本上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
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1949年後,基諾族人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刻竹記事、
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後面貌。如今,基諾族自己的幹部、大學生、醫生、商人和
農業科技人員都已成長起來了。


45【回 族】

hui zu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8,602,978人。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省、青海省、河南省、河北省、山東省、
雲南省等分佈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區。中國其他地方也有許多回族人聚居和散居。
回族分佈廣泛,可以說回族散於全國各地,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
  回族人與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漢語,與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的
回族人也會使用那個民族的語言,少數人通曉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使用漢文字。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
  回族的來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紀。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來經商,
留居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回族的一部分。
另外,13世紀初葉,因戰爭大批被迫遷到中國西北部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通過婚姻、信教等形式,不斷地同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人融合,逐漸形成了回族。
現在全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有回族居住,是中國人口較多、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在聚居的城市、鄉鎮,甚至村落都建有清真寺,形成圍寺而居的特點。
他們有自己特殊的飲食習慣,所以有以飲食業為主的經商傳統,人們常可見到掛著「回民」、
「清真」招牌的飯店、食品店,那是專為回族群眾服務的商店,裡面各種膾炙人口的
風味小吃吸引著各民族的人。回族的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對中國的歷史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46【哈 薩 克 族】

hasake zu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111,718人。

  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裡
坤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甘肅省阿克賽哈薩克自治縣。
  使用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有西南、東北兩個方言。
  哈薩克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是19世紀下半葉形成的,經蘇聯兩次改革,
1954年中國予以修訂,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哈薩克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
  哈薩克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時,天山南北的烏孫(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人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此後還與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12世紀)、
哈剌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
其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那時的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
在哈薩克族民間傳說中,哈薩克有「白鵝」的意思; 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
「曷薩」、「阿薩」、「可薩」的異名; 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
「自由人」、「避難者」、「脫離者」。哈薩克人除少數從事農業生產外,
絕大多數人從事畜牧業,終年生活在美景如畫的大草原上。他們放牧、運輸、遠行,
甚至是生活上都離不開馬。每個哈薩克人都以善騎駿馬為榮耀,以他們是
「馬上的民族」為自豪。名貴的伊犁馬是他們的驕傲,2000多年前因其矯健俊美
被漢武帝譽為「天馬」


47【彝 族】

yi zu
Y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6,572,173人。

  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  
  使用彝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個方言。
與漢族人居住聯繫比較多的彝族人能通漢語 。
  彝族人過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紀末年天主教、基督教傳入,
但信教的人很少。
  彝族是中國一個人數較多、分佈較廣、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早在遠古時代,
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國西南地區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陝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斷地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的廣大地區,各地的彝族人都傳說
他們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
長期地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至20世紀中有些地方還殘留著奴隸制,
直到1949年後才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彝族人有許多自稱,因地而異,
如「諾蘇」、「納蘇」、「羅武」、「羅羅」、「米撒潑」、「撒尼」、「阿細」、
「阿西」等,按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48【土 家 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
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人使用漢文。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
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
「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1949年後,通過民族識別,
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
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
文化教育先進。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
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49【仫 佬 族】

mulao zu
Mulam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59,328人。

  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佬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縣市,
與漢、壯、苗、瑤、侗、毛南、水等族人雜居。 
  使用仫佬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仫佬語與毛南語、侗語、
水語相當接近。大多數人會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歷來以漢文為交際工具。
  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佛教。
  仫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上稱其為「姆佬」、「木佬」,
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稱之中。據歷史記載和傳說,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
已經住在廣西羅城一帶。其民族自稱為「伶」、「謹」,壯族人稱他們為「布謹」,
漢族人稱他們為「姆佬」。1949年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仫佬。
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屬於石山地帶,層巒疊嶂、山峰如林、峽谷窪地密佈,
土質貧瘠,農田灌溉和交通都極不方便,難以發展經濟。近幾十年來,
不斷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增長。仫佬族人生活的
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煤,素有煤鄉之稱,采煤己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


頂端
mattwang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30
精華 0
積分 3638
帖子 3245
現金 702 元
存款 2156 元
鮮花 390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5-3-25
來自 打狗, 風城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5 23:56  資料  個人空間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50【珞 巴 族】

luoba zu
Lhob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2,312人。

  主要分佈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及相鄰的察隅、墨脫、米林等縣。 
  居住在墨脫縣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語,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語。
珞巴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語支未定)。不同地區的珞巴族人之間的方言有差異。
1949年前,珞巴族人還在使用刻木結繩來記事。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數人通藏文。
  珞巴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珞巴一詞源於藏語,其意為「南方人」,是藏族人對他們的稱謂。
不同地區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稱,如「博嘎爾」、「崩尼」、「崩如」等。
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馬拉雅山山麓,由於高山阻隔,珞巴族人與外界接觸很少,
社會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50年代珞巴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家長奴隸制階段,
生活在西藏封建農奴主的統治下。各部落還在使用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從事農業生產,
種植玉米、旱稻和其他雜糧。糧食產量低,還需靠採集和狩獵維持生活,
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藝嫻熟的好獵手。1949年後,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
在國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現代化的生產道路,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51【傣 族】

dai zu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1,025,128人。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
  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
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
  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
「僚或鳩僚」; 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 ;
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
「傣雅」、「傣繃」等,1949年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人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有本民族的曆法----傣歷,
有著名的敘事長詩,有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充分體現了傣族悠久的歷史、
燦爛的文化、獨特的風情。傣族人生活在亞熱帶地區,農業生產發達,
還適宜種植甘蔗、咖啡、劍麻、香蕉、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西雙版納的密林中,
有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被稱為生物王國,現已成為中國有名的旅遊聖地。


52【僳 僳 族】

lisu zu
Lis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574856人。

  要聚居於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少數分散居住在附近州縣和四川省鹽源、鹽邊、木裡等縣。 
  使用僳僳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 先後使用過3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
創製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僳僳人創製的音節文字,還有一種是1949年後創製的
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現已在僳僳族人中推行。
  僳僳族人過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進入後,少數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僳僳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族稱最早見於唐代,並沿用至今。僳僳族和彝族、
納西族的關係密切,源於唐時的「烏蠻」。8世紀時,僳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兩岸。
16世紀中葉,由於反對掠奪、壓迫和躲避戰爭,大批僳僳族人在頭人的帶領下遷徙到
怒江地區。僳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的高山上,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種的原始
農業和狩獵為生,到20世紀50年代還保留著明顯的氏族社會殘餘。僅怒江地區就有
虎、熊、猴、蛇、羊、雞、鳥、魚、鼠、蜂、蕎、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個氏族名稱,
這些名稱是他們各自崇拜的對象----圖騰。1949年後,僳僳族人民獲得了新生。
特別是發展了交通事業,使僳僳族人走出了封閉的大山,其經濟、文化都取得了飛速發展。


53【達 斡 爾 族】

人口為 121,357人。

  達斡爾族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及附近旗縣、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及附近縣,少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縣。
  達斡爾族人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有布特哈和齊齊哈爾2種土語。
其語言豐富,有大量反映漁牧狩獵農耕的詞彙,其中有漢語、滿語和鄂溫克語藉詞,
特別是漢語藉詞較多。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能使用滿文、蒙古文、哈薩克文。
  達斡爾族人信仰薩滿教,是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
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達斡爾族是中國北方具有悠久歷史和農業文化的民族。達斡爾,
意為「耕耘者」,是達斡爾人的自稱,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
出現了「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裡」、「達呼爾」等,1949年後,
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研究認為達斡爾族人可能是遼契丹族的後裔。
清代,達斡爾族被編入八旗,並不斷被徵調鎮守邊關,甚至被遠戍新疆,因而除東北外在
新疆塔城還有數千名斡爾族人。在中國歷史上,達斡爾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為共同開發
祖國北疆,保衛祖國領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過不朽的功勳。達斡爾族人喜愛並擅長打曲棍球,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被譽為「曲棍球之鄉」。


54【水 族】

shui zu
S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345,993人。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附近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
從江等縣和廣西的融安、南丹、環江、河池等縣。  
  使用水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有陽安話、潘洞話、三洞話3個土語。
曾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約有300多字,只有少數巫師認識,在宗教迷信活動中使用。
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漢字。
  水族人過去信仰多神、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清末曾傳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數很少。
  聚居於「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月亮山腳下的水族人,是從古代「駱越」的一支
發展起來的,明代的史冊中已經有水族的名稱了。水族人自稱「海水」,其意為水人。
清代王朝直接統治水族地區以後,不斷有漢族人大量遷入龍江和都柳江上游地區,
與水族人交錯混居,使水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較快地發展。1949年後,
水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文教衛生事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過去的
落後面貌,發病率曾高達80%的瘧疾也被控制住了。1957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縣,
在國家的幫助下,勤勞的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設自己的家園,使都柳江畔成
為魚米花果之鄉。


55【撒 拉 族】

sala zu
Sal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87,697人。

  主要聚居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及其附近地區。少數人散居於青海、甘肅、新疆等地,與漢、藏、回、維、哈
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西匈語支。大多數人通曉漢語。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蘭教。
  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撒馬爾罕經過長途跋涉遷徙到青海省東部,
定居在循化地區。在他們的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融合周圍的漢、藏、回等民族,
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稱為「撒拉爾」。漢文史籍稱他們為
「撒刺兒」、「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稱的不同音譯。
撒拉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園藝業。
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80年又成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撒拉族人民有了當家做主的權利。他們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努力發展生產,
使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得到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56【高 山 族】

gaoshan zu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 40萬左右。

  主要聚居在台灣省台灣島的山地、東部沿海和蘭嶼島上。
  使用高山族語,屬南島語系 印度尼西亞語族。有泰耶爾(泰雅)、鄒(曹)、排灣3個語群,
多達20種語言,現在仍在使用的有13種語言。不同名稱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靈妖怪。
  高山族這一民族稱謂,是1945年後中國人民對台灣少數民族的統稱。
它包括了「雅美」、「阿美」、「賽夏」、「泰雅」、「布農」、「曹」、「排灣」、
「卑南」、「平埔」等稱謂的人。由於居住地區不同,語言、習俗、服飾等
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台灣,高山族人只佔2%左右,但卻是台灣最早的居民。
大約從3萬年-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台灣台南「左鎮人」就移至台灣。
從那時起,高山族的先民就居住在祖國的寶島上。高山族的族源主要來自大陸東南
沿海一帶古越人的一支,又融合了少數來自菲律賓群島和琉球群島的居民。
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著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鑿齒、穿耳等習俗。
高山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林業和狩獵,其中雅美人主要從事捕魚。
高山族人在台灣當局的統治下,被稱為「山胞(分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
一部分山胞進入城市,生活和文化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頂端
厚澤jacksong (傑克爽)
板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35
精華 6
積分 343
帖子 683
現金 112 元
存款 2671 元
鮮花 79 朵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4-8-23
來自 龍華柳絮/輔日映綠/中國醫巧 ...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05-3-26 20:56  資料  個人空間  網站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我是傑克爽

頂端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6 17:48

  Discuz! 5.5.0 (Build0326) Powered by OKC © 2004-2023
Processed in 0.05732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舞之心網站 - Archiver